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在协商
2024年04月03日

淮河古菱齿象化石

淮河古菱齿象化石是泗洪县博物馆收藏的最大一件文物。2016年4月,泗洪县在实施石集乡柳山等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期间,在毛山村桂台附近溧河转弯处,发现一具古象的骨架化石,经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现场考察,确定为淮河古菱齿象化石,埋藏层位是第四系上更新统塔兰托阶戚嘴组上部,地层沉积年龄约5万年,埋藏在大堤东侧排涝大沟断流后沟底地下约3.5米深度。这具古象化石是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之一,包括门齿、下颌骨、盆骨、脊椎骨、肩胛骨、肋骨、四肢长骨等骨骼化石,集中分布在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头骨位于臼齿的前方,腿骨离肩胛骨至少有2米远,脊椎骨也散乱分布在四周,似乎提示这头古象属于非正常死亡,并且在死亡后被大型肉食动物撕扯分食。根据其肩胛骨的大小,专家推测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个头最大的淮河象。

淮河古菱齿象有一对长而粗壮的上门齿,在我国东部及日本一度非常繁盛,有不少专家认为,它们是现代亚洲象的堂兄弟,是现代非洲象的祖先,它们生活在距今12万年至1万年间,在晚更新世晚期突然灭绝。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初步确定,这是一头成年公象,肱骨长度超过1米,股骨长超过1.3米,推算它站立时肩高可超过4米,生前从牙尖到尾巴长度有8米,体重超过10吨。以此推断,这头淮河象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个体中最大的。根据其第3臼齿磨痕判断,古象死亡年龄约50岁,鉴于象的平均年龄通常约70岁,其死亡时已属中老年。

这头古象究竟是怎么死在这里的呢?这就要从埋藏这具骨架化石的地层找答案。从挖掘现场的地层剖面可见,棕黄、棕红色含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粉砂质亚粘土层在上面,埋藏古象化石的浅灰绿色粉砂层在下面,是河漫滩沼泽湿地沉积。这头古象是在此不幸陷入淤泥,在挣扎中越陷越深,最终被淤泥埋葬。

淮河古菱齿象怎么会被淤陷埋葬的呢?这就要从它们的臼齿说起。淮河古菱齿象有上下左右4块臼齿,一生要换3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的臼齿会从后面长出来,向前推动磨损掉的旧臼齿直至脱落。古菱齿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上的釉质环会扩大呈菱形,故因此得名。进入中老年时第3套臼齿(最后生出的一套臼齿)已磨损严重而难以咀嚼坚硬粗糙的植物,所以它们就偏好吃细嫩多汁的植物。沼泽湿地是这种植物生长较多的地方,那里也因此成为中老年象经常出没的地方。许多时候,它们会长期生活在那里直到死亡,往往造成象的遗骸在这些地方比较集中。

这些身高4~5米,体重10~14吨的大家伙,当时行走山林草原,几乎没有天敌,所到之处,狮虎狼熊纷纷避让。却只因为最后一套臼齿的磨损,而不得不经常要冒险进入沼泽湿地找吃的,一不留神就命丧烂泥塘。

淮河古菱齿象曾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及朝鲜等地。自1935年以来,先后已有数以百计的化石被发现,但大多是残破零星的骨骼或牙齿,完整的骨架化石很少。这是由于陆地动物死亡后,暴露的遗体很容易因风化、腐烂、搬运而解体或被别的动物分食、肢解而破坏。这次在泗洪县发现较完整骨架化石,得益于其特殊的死亡方式——淤陷埋葬。由于化石发现地位于当地一条河流内,因此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头大象死于河流内,水流导致骨骼移位。据了解,化石发现地与距今约五万年前后的下草湾古人类遗址时间相当,当时整个淮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稀疏的森林和草原,先民们与大象、犀牛和鹿等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