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在协商
2024年04月03日

袁枚手植藤

位于沭阳县沭城街道建陵居委会紫藤花园小区内,有清代贤吏袁枚亲手所植紫藤,2009年被列为宿迁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五月到任溧水知县,六月即改任江浦知县,乾隆八年至十年(1743—1745年)任沭阳知县。

袁枚在沭阳政绩卓著,他一上任,便重视调查研究,从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山丘河道,到官吏、黎民、政事、生产等方方面面,一一进行细致查访。此时,虽然是“乾隆盛世”,但在沭阳民间,却正遭受多年水旱灾害而未复苏时期,一幅生灵涂炭的惨景,可谓万户萧疏、悍吏横行,全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毙者不计其数”。袁枚上任后,便深入民间调查,发现严重问题,大都做了详细记载,并往往写诗作证。面对“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他拿起蘸着血泪的笔抒发感慨:“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髑髅,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他发现全县水利设施奇差,便在诗中写道:“朱提数挺田千顷,为少如弓水数湾。”意思是说,有钱的人光知买地,却不修水利,既导致水患,又导致旱灾。面对水旱蝗灾,他在诗中咏道:“浮天水失东西路,入境蝗如早晚潮”“十载花封烟浪里,可无遗恨六塘河”等。基于这种状况,袁枚发动百姓修渠治水,力求根治灾害。

在沭阳任职期间,袁枚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文化教育,注意培养和选拔人才,并亲自编写教材供学子使用,使当时的人民生活安定,民风大振。在短短执政的两年中,袁枚确也造就和举荐一批人才。在文人学士中,有一人中进士,四人中举人。沭阳城内的书生吕又祥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勇于为善,袁枚对他非常器重,在他竭力举荐下,吕又祥任曹州府同知。

袁枚是一位对生活充满诗意的人,他在公务之余喜欢游山玩水,观花赏景,结交文友。关于他在县衙院内栽植紫藤,有一段传说:在治理姬沟时,袁枚曾与吕又祥一起到沭阳西乡新挑河畔的胡家花园(清康熙年间翰林院编修胡简敬家祖传花园和松林)拜谒赏花,花园内花草繁多,袁枚对植花插木产生了兴趣,主人便赠他们紫藤与槐苗,袁枚带回栽在县衙院内。经过精心培育,紫藤逐渐长大,他看着很高兴,便留下诗句:“谁言作令少公余,沭地真堪奉板舆。四季种花官荷锸,六房如水吏抄书。”

袁枚调离沭阳后,人们怀着深厚的感情对这株紫藤长久保护。多年以后,吕又祥之子吕昌际(字峄亭)在袁枚73岁时,三次写信并派人邀请他到沭阳故地重游。袁枚来到沭阳后居住吕府,看到亲手栽植的紫藤根部长到五尺粗细,攀缘古槐而上,一条条藤蔓犹如盘龙绕梁,其叶繁茂,十分壮观,感到非常高兴。

如今,每当大地回春、紫燕剪柳时节,整个紫藤嫩叶吐翠,繁花盛开,翠绿葱茏的藤条摇曳于微风中,犹如一片紫色的云雾,又似一把绿色的大伞,给人以旺发而雅致的感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