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江山春好处
洋河古镇的酒旗自隋唐飘扬至今,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清朝乾隆皇帝经过宿迁,盛赞“第一江山春好处”;还有易安的绝唱、曹雪芹的醉笔和本土文人墨客赋诗赞美的“宿迁八景”……一字字、一句句、一首首,无不是对宿迁“诗意”的证明。
即日起,本版开设栏目《古诗词里的宿迁》,用充满趣味性、文学性、可读性的语言解读“古诗词里的宿迁”,并邀请知名书法家、画家创作书画,带领大家深度领略“诗意宿迁”的别样魅力。
□ 房雪莹
麦
爱新觉罗·弘历
盼从冀兖寒迟茁,看到淮徐绿满田。
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
渐渐他日应藏雉,缕缕於今欲起烟。
此是千家饼饵计,羽林驰骑戒纷填。
从楚汉风骨到酒都风华,从漕运古渡到电商新城,宿迁在历史长河中以水为媒,书写着刚柔并济的传奇。
洪泽湖的烟波、骆马湖的帆影、大运河的桨声……这方水土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成了他们的灵感源泉。
这样说来,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宿迁人的“老朋友”了。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创作了数十首描写、赞美宿迁风情人情的诗词作品,仅收录在《宿迁县志》中的诗词就有3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这首《麦》。
诗中“冀兖寒迟茁”与“淮徐绿满田”形成了在地理和时间上的对照。北方的麦苗因为春寒,生长速度略微缓慢,但是乾隆皇帝抵达宿迁时,却看到了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乾隆皇帝站在运河堤岸上凭栏远眺,看着在春风吹拂下,千里麦浪如碧海一般,不由得赞叹宿迁真是“第一江山春好处”。
这天下第一等鲜活的春色里,没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繁华盛景,没有“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田园春色,没有“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活泼热闹,有的是整个江南都比不上的鲜活和生机。
且待几日吧!这稚嫩的麦苗便会一天天长高,淹没去年野鸡藏身的草丛。“渐渐他日应藏雉”一句诗用了《诗经·王风·兔爱》“雄雉于飞”的典故,既描绘了麦苗渐高、雏鸟隐没的田园风光,也隐喻了盛世中百姓生活富足,无需设网捕猎的太平景象。
“缕缕於今欲起烟”则描绘了一幅麦苗逐渐长高,形成一片片绿色的海洋,仿佛烟雾一般弥漫开来的景象。这“烟”既是指初焕生机的麦苗,又何尝不是指千家万户的袅袅炊烟?待到颗粒归仓,一粒粒麦子从田间地头跃入农户灶台,化作家家户户蒸腾的饭香,麦子便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种“一时双景”的手法,暗含着农耕文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智慧,也饱含了作者对民生的关心和对太平盛世的期许。
但是,这句“千家饼饵计”并非文人的田园牧歌。
历史上,宿迁地处黄河的“洪水走廊”,宿迁人民饱受水患的困扰,仅《宿迁县志》中“城为水漫”“尽成泽国”的记载就多达47次。这“绿满田”的景象是一代代宿迁人民自强不息,与天灾角力的证明。
在这样的景色中,乾隆皇帝心中升起或欣慰或感慨或赞美之情。粮食是地方千万百姓的生计来源,也是国泰民安的最好见证。于是他告诫随行的人:“这麦田是千万农户的生计啊!你们不要拥挤,一定要管理好马匹,不要随意践踏麦苗!”
在“此是千家饼饵计,羽林驰骑戒纷填”一句中,“饼饵”指的是面食,在这里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饼饵”,以小见大,代指百姓的温饱,也将视觉上的麦浪转化成味觉上的面香,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充满诗意。
这首诗以农耕为切入点,既赞颂了宿迁的春日胜景,又寄托了作者对民生社稷的关怀。“第一江山春好处”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流传至今,成为宿迁对外宣传的一块文化招牌。
帝王看到绿满田的麦子怎么想?
“乾隆皇帝想到了江山,想到了百姓生计,想到了不准士兵践踏麦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王清平说。
乾隆皇帝在哪里看到了麦子?
“淮徐之间的宿迁,有乾隆行宫御碑为证。”王清平感慨,“此时恰逢春,又是‘绿满田’。迎着骀荡春风,走进‘缕缕於今欲起烟’的麦田,遥想‘渐渐他日应藏雉’的麦浪。重读乾隆的这首《麦》,不免被激发起家国情怀。”
在乾隆皇帝的笔下,皂河古镇麦收正忙、运河上船队浩荡的场景,永镌在了西楚大地的沃土之中。
“乾隆的这首诗是他触景生情所作,更偏向写实,所以他的诗跟文人笔下描写的景致略有不同。”宿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授张春红说,“当他面对生机勃勃的麦田时,他看到的不是审美化的艺术美,而是百姓的生计,这也是乾隆作为皇帝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这片土地的江湖气魄未改。麦穗拔节的声音,是皂河古镇屋檐下风铃的碰撞,是大运河上船工的号子声,是古黄河沉淀千年的叹息,更是辛勤劳作的农民汗水滴落的阵阵回响。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是有抱负的,他希望黎民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张春红说。
是啊!宿迁的春天从不在梅柳枝头争艳。
当绿色的麦浪随大运河、古黄河的水波一起翻滚向前,厚重的土地正托举着宿迁人民飞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