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洪:“腾笼换鸟”打造城市经济新引擎
本报记者 赵淑柳
■ 通 讯 员 孙 昊
5月19日晚上7点,泗洪县新星夜市霓虹初上。烧烤架上滋滋作响的肉串腾起阵阵白烟,龙虾大排档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碰杯声,孩子们在儿童活动区追逐玩闹。“老板,再加两份蒜泥龙虾!”食客高先生向忙碌的摊主挥手,他身后是坐满人的餐位——这片曾经的9000平方米的“城市留白”,正迸发出惊人的经济活力。
新星夜市是泗洪县城市社区治理“微空间”撬动民间投资“微创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的生动实践。
“当时周围商业氛围不浓,居民缺乏休闲消费场所。”泗洪县青阳街道新星社区党委书记岳一争介绍新星夜市项目启动初衷时说,新星社区“两委”通过“社区‘两委’会+党员群众代表会”的民主决策机制,敲定了“夜市经济”的改造方向,并迅速获得青阳街道党工委的支持。短短数月,闲置空地蜕变为集“游、食、演、娱、购”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34间沿街门市、28间餐饮大排档、6间创意集装箱错落分布,搭配中心摊贩区和儿童活动区,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画卷。
自2024年1月招商以来,60余家商户入驻新星夜市,带动300余人就业,社区集体经济年增收300余万元。
“以前社区办事‘手头紧’,现在有底气为居民办实事。”岳一争说。日前,新星社区筹划了“新星夜市音浪消费季·越夜越嗨购”活动,并计划在新星夜市东侧空地建设专业羽毛球场,推动“流量”变“留量”,让夜间经济与全民健身同频共振。
在距离新星夜市1公里的泗洪县人民南路38号,另一场蜕变也令人惊叹不已——随着商铺不断入驻,位于该县城区“心脏”地带的五金厂1968创业街区,正以一场“时空对话”重新定义城市更新的温度。
曾经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如今飘出咖啡香气;积尘的仓库转型为文创办公区;旧厂房的红砖墙上,涂鸦艺术家描绘着未来感十足的壁画……这片占地7000平方米的街区,曾是村办工业的骄傲,却因高污染、高能耗关停,长期作为低效仓储用地,年收益仅65万元。安全隐患与环境问题成为街区发展的“绊脚石”。2024年,青阳街道老庄社区启动“筑巢引凤”计划,以“修旧如旧”理念改造老街区,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为老街区注入现代文创基因。
目前,10余家特色商户已入驻,涵盖餐饮、健身、文创等领域,预计商铺入驻满后可带动150余人就业,每年可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
“在这里,既能感受父辈的奋斗记忆,又能体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市民孙小芳说,她经常与朋友一起在五金厂1968创业街区的羽毛球馆挥汗如雨,享受“家门口”健身的乐趣。
在溧河洼百里湖湾,“觅野空间”露营基地的白色帐篷点缀在草坪上,游客们围坐在一起烧烤,工作人员穿梭其间清理垃圾,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很难想象,这里曾因自发露营乱象导致生态被破坏。
“市民有亲近自然的需求,但无序露营带来了污染问题。”青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青阳街道投资180万元建设露营基地,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在保留自然风貌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划定露营区、设置垃圾分类点、建设生态厕所,既满足游客需求,又实现长效管理。
自运营以来,“觅野空间”露营基地已接待2.2万名游客。稳定的客源让负责人叶志峰信心满满:“周末这里经常满员,团建、亲子游订单不断。”更重要的是,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在这里实现良性循环——曾经的“环境痛点”变为“生态卖点”,居民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自觉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
从新星夜市的烟火气,到五金厂1968创业街区的文艺范儿,再到露营基地的田园风,泗洪用“绣花功夫”描绘出城市更新的立体画卷。当“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城市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更找回了那份独特的人情味与生命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