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头版
2025年07月07日

近年来,宿迁积极培育打造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小院,将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 本报记者 史雅琪

从肉鸭种源的突破到籼米产业的升级,从大闸蟹养殖技术的革新到田间地头的常态化技术培训……很多人不知道,宿迁农业领域的许多新品种、新技术并非诞生于“高大上”的实验室,而是源于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小院。

何为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是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近年来,宿迁积极培育打造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小院,将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创新驱动,破解“卡脖子”难题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沭阳县李恒镇的沭阳众客种禽有限公司智能化孵化基地,只见一排排智能化孵化设备整齐排列,设备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每一台孵化机的运行状态、种蛋的孵化进度以及环境参数等信息。

“我们培育的‘益扬1号’肉鸭,母系产蛋量高,父系生长速度快,兼具生长速度适中、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三大优势,适合加工盐水鸭、卤鸭、酱鸭等产品。”沭阳众客种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史加龙介绍,针对畜禽核心种源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这一“卡脖子”难题,江苏沭阳肉鸭科技小院通过种鸭养殖和品种选育,为企业培育出“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

据了解,江苏沭阳肉鸭科技小院依托沭阳众客种禽有限公司,由省科协、扬州大学、市科协、沭阳县科协等共同建立。江苏沭阳肉鸭科技小院通过充分挖掘地方鸭遗传资源,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是全国第二个、省内首个优质小体型白羽肉鸭配套系,也是全市唯一的自主培育畜禽新品种。

“科技小院对于提升农民技能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史加龙表示,“益扬1号”肉鸭配套系培育成功后,江苏沭阳肉鸭科技小院积极行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养殖户传授相关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同时,江苏沭阳肉鸭科技小院全力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养殖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销售服务,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如今,沭阳众客种禽有限公司育种场常年存栏种鸭20000余只,其中,父母代母鸭50000余只,产品畅销全国,带动周边养殖户增产增效。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肉鸭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更为我国肉鸭产业提供了新的品种选择。

数智赋能,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江苏省(宿豫)籼米科技小院位于“优质籼米最北缘带”,由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与扬州大学共建,是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和“百亿级”水稻产业链品种选育与技术研发核心试验区。以籼稻为突破口,科技小院持续推动优质籼稻、小麦等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并同步开展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及籼稻“无人化”、智慧化、轻简化研究。

科技赋能田间管理,是科技小院的独特优势。依托宿迁籼米智慧管理信息平台,小院内各类数据采集设备密布:小型气象监测站实时监测风力、水力和气候温湿度,虫情监测仪精准捕捉害虫动态,孢子分析仪深入分析病菌危害。这些数据经过汇总分析后,集成至信息平台,管理人员能够精准掌控田间各项信息,实现对进水阀排水阀的远程控制,精准判断土壤微量元素状况和病害虫情,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聚焦籼米发展,科技小院通过全周期跟踪监测、筛选,择优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使用,进一步推动全市籼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兴武表示,在科技小院助力下,宿豫区万亩优质籼米核心区相较于普通种植区,年均增产10%以上。同时,科技化管理显著降低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约15%,机械化育秧等措施节约了约40%的人力成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这一科技小院累计选育出“江麦186”等高产优质品种,其中“江麦186”在2024年突破了全市小麦高产纪录。同时,小院面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普通农户开展常态化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超5000人次,带动农民年均增收超15%。

培养人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科技小院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平台,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在位于市湖滨新区的江苏省(湖滨新区)大闸蟹科技小院内,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正在为本地螃蟹养殖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该小院由市湖滨新区骆马湖霸王蟹产业研究院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同成立,并成功通过省级认证。自成立以来,小院积极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汇聚了高校科研专家、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养殖户等多方力量。

“科技小院背后都有一支由高校师生、本土技术员和农户组成的团队,通过‘带课题下乡、带成果转化’的实践模式,真正实现‘科技扎进泥土里’。”江苏省(湖滨新区)大闸蟹科技小院指导老师葛永春表示,依托该小院,上海海洋大学的师生们成功将多项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发表了8篇SCI论文,获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为河蟹养殖科研与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由高校科研团队带来前沿的养殖技术和理念,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塘头,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养殖户则通过参与科技小院的各项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自身养殖水平。三方紧密合作,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主力军。

截至2025年5月,宿迁已创建国家级科技小院2家,省级科技小院7家,涵盖肉鸭、大闸蟹、籼米等多个领域,全市科技小院累计发表SCI论文8篇,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科技小院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入,而是扎根乡村的创新共同体。”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科协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小院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推动科技小院扩面提质,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科技新动能。

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升级,科技小院逐渐以“链”式思维串联起“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市场拓展”全流程。在宿迁,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消费者餐桌上的安心美味、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实脚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