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迁敢“破” 泰州善“耕”
绿茵场外“双城记”
■ 本报记者 马爽
经过两周的等待,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七轮比赛,终于在7月19日火热开打!聚光灯早已锁定了一场充满缘分的交锋——宿迁队对阵泰州队。这两支队伍平均年龄都是21.6岁,年轻气盛。
有意思的是,球场外的宿迁和泰州这两座城市,也像场上的年轻球员一样,充满了活力。它们都很年轻,是江苏最年轻的两个地级市。1996年,为了推动江苏中部和北部的发展,国家批准宿迁与泰州同年设立地级市。相似的“出生”时间和背景,让这场将近30年的“青春对话”,从一开始就意义非凡。
城市的精神图腾,往往藏着发展密码。宿迁的血脉里,奔涌着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的豪迈。改革开放后,宿迁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硬是在困难中闯出了一条路。1978年9月,泗洪县上塘公社首开江苏农村“大包干”先河,拉开改革序幕;“耿车模式”等原创性改革享誉全国。
如果说宿迁的气质像刚猛的利剑,那么泰州的气质则像梅兰芳大师的戏曲动作,温婉细腻、韵味悠长。梅派艺术“中正平和”的底蕴,藏在老街“古月楼”茶社的京韵里,浸在早茶“皮包水”的精致中——比如一方豆腐干被细切成28缕细丝,刀工里都是“十年磨一剑”的匠心。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成了泰州发展的底色。
不同的精神气质,自然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宿迁的突围,自始至终带着“破局”的锋芒。面对薄弱的基础,宿迁以“霸王破阵”的姿态,在改革领域屡开先河。这份“破”的锐气,在产业发展上也表现得特别明显。
作为曾经全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宿迁在电商兴起时,敏锐地抓住了机会,从零开始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政府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电商企业落户。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800亿元,同比增长12%,“电商名城”的名号越来越响。
同时,在光伏新能源赛道上,宿迁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拼出了一片天。2018年天合光能项目成功落户,标志着宿迁光伏产业开启新纪元。此后,宿迁以“拓荒者”的姿态招商引资、培育本土力量,晶硅光伏产业从一片空白到跃上千亿级台阶,短短数年便成长为拉动经济的“绿色引擎”。
泰州的崛起则透着“深耕”的智慧。梅兰芳先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执着精神,变成了这座城市对产业的耐心坚守。明知医药产业投入大、时间长、赚钱慢,但泰州就像梅先生精心打磨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一样,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
医药产业的“持久战”,最见这份定力。2009年锚定中国医药城建设目标时,泰州便知这是场“长坡厚雪”的修行,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却偏要像给幼苗施底肥般,用政府基金培土,以实验室为苗圃,在别人急着“摘果子”时,甘愿做那个默默“种树”的人。
历经数载,一纸规划变成了产业集群,一片滩涂发展成了中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已结出硕果,1300多家企业在此集聚,形成“4+2”特色产业体系,诞生了全球首个治疗B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药物等一批“全球新”“中国新”。
造船业的崛起,更是把“深耕”刻进了基因。以扬子江船业集团、新时代造船、三福船舶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构成了泰州造船业的“主力舰队”。扬子江船业集团耗时数年啃下LNG储罐设计、低温材料应用等“硬骨头”,填补了江苏在大型LNG运输船建造领域的空白。2024年1030万载重吨的完工量(占全球十分之一、全国五分之一),让每艘驶向世界的巨轮,都成了“台上一分钟”背后,数万工匠“十年功”的鲜活注脚。
一“破”一“耕”,恰似楚霸王的剑与梅兰芳的袖,力道不同,却都在江苏大地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印记。7月19日的赛场哨声,终将为这场“青春对决”画上句号,但对宿迁与泰州而言,这只是又一个起点。这对年龄29岁的城市,会继续带着各自的锐气与匠心,在新时代的绿茵场上,踢出更精彩的未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