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摆一米线”背后的城市温度与智慧
■ 樊苏艳
当我市街头的商铺不再因店外经营而提心吊胆,当市民路过就能随手挑选心仪商品,“外摆一米线”政策的落地,不仅划出了商业经营的合理边界,更划出了城市治理从“刚性管控”到“柔性服务”的转型轨迹,成为破解市容秩序与商业活力矛盾的生动样本。
长久以来,禁绝外摆似乎是城市管理的“标准答案”。为了维护道路畅通、保持环境整洁,不少地方对店外经营采取“一刀切”禁止的措施,却也在无形中掐断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商户失去了吸引客流的窗口,市民少了便捷购物的选择,城市也少了几分生活气息。而我市推出的“外摆一米线”政策,恰恰打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治理困局:它不搞“划线式”的机械限制,而是以“心中有尺、服务无界”的思路,将外摆区域限定在“非主干道、不占盲道和消防通道”的安全范围内,既向商户释放了经营空间,又守住了城市管理的底线。这种“有温度的规范”,让政策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款,而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福利。
从商户的角度看,“外摆一米线”是实实在在的“增收线”。黄河菜市场的魏先生从“内凹店铺无人问津”到“店外陈列客流翻倍”,直观展现了政策的扶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城管部门并非“放而不管”,而是主动“上门指导”,帮商户确定规范区域。这种服务前置的做法,既消除了商户对违规经营的担忧,也避免了无序外摆可能带来的混乱,让商户能安心经营、放心发展。而对市民而言,“外摆一米线”更是便捷生活的“幸福线”,无需进店就能快速成交,不仅节省了市民的购物时间,而且为市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从更深层来看,“外摆一米线”的价值,在于它重塑了城市治理的逻辑。过去,部分城市管理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习惯用“禁止”“处罚”等简单方式解决问题;如今我市的实践证明,城市治理不是“管死”,而是“管好”——通过精准对接商户经营需求与市民生活需求,找到政策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实现政府、商户、市民的三方共赢。正如市城管局所强调的,未来是否扩大试点范围,会结合业态特点、街区实际综合判断,这种“不盲目跟风、不搞‘一刀切’”的审慎态度,更体现了治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当然,“外摆一米线”政策的长效运行,还需要多方合力。商户需自觉维护环境整洁、保障道路畅通,不越出规范经营的边界;市民需文明购物、主动爱护公共空间;城管部门则需持续优化服务,比如针对魏先生提出的食品外摆细则等疑问,尽快出台更具体的指引,让政策落地更精准、更贴心。唯有如此,“外摆一米线”才能始终保持活力,成为城市烟火气与文明秩序共生共荣的见证。
城市的魅力,在于既有整洁有序的“面子”,也有充满烟火气的“里子”。我市“外摆一米线”的探索,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借鉴:好的城市治理,不必在“规范”与“活力”之间二选一,而是以“柔性服务”搭建桥梁,让每一份经营热情都能找到合理出口,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而这,正是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智慧与担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