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 闻
2025年09月18日

从“土资源”到“俏经济”的乡土蝶变




■ 本报记者 臧子青

当数字浪潮漫过乡土田野,乡村的原生资源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璞玉。在宿迁,众多扎根土地的民营企业,以电商为刻刀,将“土资源”雕琢成“俏商品”——一颗新疆枣织就上亿元助农链,一根丝线撑起5000万元“红妆经济”,一汪塘水唤醒农文旅新生机……

他们的实践,不仅是民营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藏着乡镇企业从“借势”到“创势”的突围密码。近日,记者走访三家农村电商企业,探寻他们如何借助电商平台实现转型与升级。

一颗新疆枣促就“云上助农”

9月13日上午,宿迁疆北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疆北大叔”)的车间里,新疆大枣与本地桑葚干在传送带上相遇,即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这一幕寻常的场景,背后是创始人韩凯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从2014年12平方米的阁楼小作坊,到如今年销上亿元的电商龙头,他用一颗枣,让乡村的“土味”变成了市场的“香味”。

2015年,韩凯带着多年积累的经验返乡,在宿城区埠子镇租下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2017年,他再掷400多万元,在肖桥村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基地——这一步,不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更是“产地直采+本地加工+全域销售”产业链的关键落子。从专注红枣的单品突破,到拓展10余种食品,再到合作60家商户、20家网店的全域营销,疆北大叔的发展轨迹,恰是乡村电商从“单点发力”到“全链布局”的缩影。

如今,疆北大叔的销售网络已覆盖京东、天猫等20家自营网店,抖音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破百万次;通过分析订单数据,团队精准捕捉江浙沪消费者“偏爱小分量、多口味”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组合,让“土产”更懂“市场”。而在助农层面,其探索的“三链融合”模式更显温度:供应链上,与新疆若羌枣农签下2000亩直采协议;加工链上,在埠子镇建农产品生产线;就业链上,“按件计酬+保底工资”的模式,让留守老人每日能赚几十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直以来,企业聚焦集体增收,壮大强村富民基础,积极探索“支部+企业”“产业+电商”等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带动30位返乡青年成功创业,20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5万元。

在食品行业竞争加剧、经营承压的当下,宿迁疆北食品有限公司却传出“扩产”信号。韩凯介绍,企业正在筹备扩建项目,进一步升级生产设施、扩大产能规模,以主动作为破解行业困局。

“现在行业不好做,同行都在拼品质、抢市场,压力确实不小。”韩凯说,面对竞争压力,企业将始终坚守“踏实经营”的底色,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提升供应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在行业竞争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为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扩建项目落地后,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产能提升,也将为当地食品产业链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夯实区域食品产业发展基础。未来我们还要深化‘村企联建’,让村集体入股,让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在韩凯的规划里,一颗枣的故事,远未到终点。

一根丝线串起“红妆经济”

如果说疆北大叔的突围在于“资源变现”,那么在埠子镇新街口,宿迁市盛世婚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世婚庆”)则用一根丝线,演绎了“文化变现”的乡村样本。9月14日,加工点里,“宝妈”们指尖翻飞,丝线在银针间穿梭,凤冠、团扇等传统婚饰逐渐显现。这是“90后”创始人胡满意返乡9年的成果,他将浙江义乌的电商经验与传统婚俗文化嫁接,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让传统婚饰通过网络走进了千万新人的婚礼。

胡满意与婚庆饰品行业的缘分,始于早年在义乌的打拼。初中毕业后,他赴义乌学习饰品制作,在电商运营、产品研发上积累了扎实经验。2016年,响应宿迁“返乡创业”号召,他带着成熟模式回到家乡,投资数百万元建设1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并创新“支部+大户+农户”模式,既降低企业成本,又为村民提供灵活就业机会。这一模式,让义乌的“电商基因”成功在苏北乡土扎根。

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与地方的同频共振。2019年,扩建厂房时因“同一地址注册多店铺”触发平台风险,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埠子分局借鉴案例协助完成集群注册;企业获得江苏省放心消费创建示范网店、省级巾帼示范来料加工脱贫基地等荣誉,曾获得市级专项奖补——政策的“东风”,让这家乡镇民企稳步前行。如今,其团队已有300余人,46人的电商团队运营5家主力店铺,合作供货商超100家,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链路。

在产品创新上,盛世婚庆始终锚定“文化+市场”双坐标。研发室每隔几天推新品,通过用户数据预判爆款,枫叶流苏头饰曾月销2万件;团队深挖传统文化,开发“犹抱琵琶半遮面”古风婚扇、“江南水乡”系列头饰,让经典文化成为产品溢价的核心。而直播电商,则是其连接市场的“桥梁”,直播间日均观看量超10万次,流量顺利转化为淘宝、拼多多等平台订单。

不久前,为了迎接七夕节前后结婚高峰期,加工点更是一片繁忙。“宝妈”们一边忙活一边笑谈:“每月赚三四千元,还能接送孩子,这样的工作去哪找?”近年来,盛世婚庆还设立托儿所、实行弹性工作机制,吸纳残障人士按件计酬,人均月收入超3500元。

值得关注的是,婚庆及相关饰品行业内,一些人利用法律漏洞,将产品稍作修改后申请专利,导致原创者维权艰难,影响整个行业。对此,深耕行业17年的胡满意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眼下行业发展一定要守规矩。“在我看来,婚庆及相关饰品也属于文化产品,大家要在守规矩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创新将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进一步激活整个行业活力。”胡满意笑着说。

未来,胡满意计划落地“婚庆+非遗+家纺”场景融合体,建婚俗非遗体验馆。虽面临资金、用地难题,他却始终未改初心。胡满意说:“小产业,大民生。要让传统婚俗文化,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优质的产品走向更远的地方。”

一汪塘水带动农文旅融合

当农产品电商、婚庆产业在乡村开花结果,位于宿城区蔡集镇牛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宿迁田牛乐游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牛乐游”),则为当地带来了农文旅融合的新可能。与其他企业不同,田牛乐游最初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而生,如今已成长为业务覆盖多领域的乡村产业“新生力量”,运营数月便实现营收破50万元。

400余亩牛角淹承载着神牛的传说,牛角社区的民俗风情与田洼村的农耕烟火在此交融,这为田牛乐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底。“乡镇民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本土资源的理解。”9月15日,牛角社区党委书记、田牛乐游负责人吴沅锴坦言,企业从成立之初就摒弃“跟风模仿”,而是围绕“解决农户难题、激活乡土价值”展开布局,如今已形成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一是研学、团建、采摘活动,凭借乡土体验吸引众多游客;二是农产品销售,对农户提供的统货进行包装、分拣与品牌打造,让“散装土产”变身“精品商品”;三是直播带货,借助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售范围从本土拓展至全国,彻底打破地域销售局限。

不仅如此,田牛乐游还深度盘活周边旅游资源,延伸出多元服务:提供景区周边订房、订餐服务,代售景区门票,负责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内稻田、油菜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养护。这些服务不仅让旅游资源“活”起来,更直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为集体增收注入动力。

此前,吴沅锴还曾担任蔡集镇田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负责的江苏田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这份“成功先例”,也为田牛乐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资源开发上,田牛乐游的“借力”智慧尤为亮眼。它没有盲目自建农业园区,而是与邻近的田洼智慧农业园深度合作,依托其50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数十种作物的智能化种植技术,推出“农耕研学”项目。游客既能走进温室观察草莓、番茄的无土栽培过程,也能亲手参与播种、采摘,直观感受“科技农业”的魅力,这种“借势发展”的模式,既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又实现“农业+文旅”的价值叠加。

不过,作为新兴企业,田牛乐游的成长之路仍面临不少挑战。“目前首要难题是专业人才短缺,同时,村干部身兼数职,事务繁多,无法全身心投入企业市场运作,导致部分业务推进效率受影响。”吴沅锴说,其次是存在品牌与产业链短板,比如新品牌宣传效应不强、市场认知度有限,产业链尚不完善、从资源整合到产品变现的过程仍需优化。

尽管手握丰富资源,但要将蓝图落地,还需更多时间与实践打磨。面对挑战,田牛乐游未来的发展目标清晰而坚定。“立志成为宿迁数一数二的村企、高质量发展的强村公司。”吴沅锴说,接下来,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优化激励机制、对接高校资源等方式破解人才瓶颈;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产业链条,从传统粗放式种植转向高品质订单种植,丰富农产品品种,实现多元化供给,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市场在变,我们必须跟着变。”吴沅锴说,眼下,如何吸引游客也是关键。下一步,企业还将瞄准“宠物经济”,引入撸猫馆吸引年轻客群,围绕本地宠物鱼、宠物鸟项目,打造“宠物主题文旅区”;继续搭建电商直播平台帮助农户卖农产品,优先聘用村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

“我们有良好的资源基础,有过往的成功经验,更有为民服务的初心。”吴沅锴信心满满地说,他坚信田牛乐游能逐步克服困难、发展壮大,也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乡镇民企发展队伍,共同推动牛角淹片区的乡村产业升级,让这片土地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记者手记

从一颗枣的十年坚守,到一根丝线的文化传承,再到一汪塘水的数智探索,宿迁三家民企的实践,揭开了乡村振兴的“密码本”——它不在遥远的概念里,而在对本土资源的深耕中,在与村民共荣的初心间,在对数字浪潮的拥抱里。

这些扎根乡土的企业,没有追求“高大上”的路径,而是从乡村最本真的资源出发,用电商打通“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用创新让“土资源”长出“新价值”。他们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无数“乡土智慧”与“时代动能”碰撞出的火花。当更多民企愿意俯身倾听土地的声音,更多乡村能发现自身的独特价值,乡土大地必将迎来更灿烂的振兴图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