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梧桐巷
2025年11月17日

把冬天过成喜欢的模样

□ 徐静

转眼间,立冬了,可冬天不该只有冷冽的标签,它可以是慢下来的时光,是藏着暖意的日常,是被我们用心焐热的模样。就像有人偏爱春的繁花、夏的热烈、秋的浪漫,而我却执着于把冬天,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书香、有烟火、有阳光,还有藏在细碎里的日常。

晨起不必匆忙,拉开窗帘,若遇暖阳,便让它铺满书桌。煮一壶茶,茶汤暖黄透亮,热气袅袅升起,混着书页的墨香,成了冬日独有的香气。随手翻开一本搁置许久的书,不必追求情节紧凑,只逐字逐句品味文字的温度。汪曾祺笔下的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李娟《冬牧场》里的旷野寂静,都在这暖阳里变得鲜活。读到会心处,抿一口茶,任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底,去感受冬日的惬意,不过是 “有书有茶,岁月清嘉”。

若遇阴雨天,便把日子过成烟火气的模样。系上围裙走进厨房,炖一锅咕嘟冒泡的羊肉汤,羊骨在砂锅里慢熬,骨头的鲜香融进汤里,加几块白萝卜,吸饱汤汁后清甜软糯;窗外雨丝飘飞,屋内热气腾腾,家人围坐桌边,捧着温热的汤碗,聊聊近况,说说闲话,连冷空气都被隔绝在外;饭后蒸一锅红薯、南瓜、山药,软糯香甜。这样的雨天,没有寒意,只有烟火氤氲的温暖,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

晴好的午后,最适合“冬日负暄”。搬一把藤椅坐在阳台上,盖上毛茸茸的毯子,让阳光裹满全身。眯着眼看光影在地板上移动,听邻居家的孩子在楼下嬉笑,或是闭目养神,任由思绪随清风飘荡。偶尔抬头,望见窗外光秃秃的树枝向着天空伸展,枝丫间藏着淡淡的蓝,竟也生出几分写意。猫咪蜷在脚边,呼噜声轻柔,这一刻,没有奔波的疲惫,没有琐事的烦扰,只有岁月静好的安然。

周末无事,便寻一处郊外的村落。冬日的乡野少了喧嚣,多了沉静。田埂上的枯草覆着一层薄霜,踩上去沙沙作响;老树枝丫疏朗,在蓝天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村口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晒着太阳抽着烟,聊着庄稼的收成、儿女的近况。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冷冽却干净,深吸一口,连肺腑都觉得清爽。沿着田埂慢慢走,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把村庄的屋顶镀上金边,心里满是踏实的欢喜。

冬日的集市里也藏着鲜活的美好。木架上摆着刚出炉的糖炒栗子,外壳油亮,剥开后热气裹着甜香扑面而来;摊主推着小车卖烤红薯,铁皮桶里的炭火噼啪作响,红薯烤得焦黑流油,咬一口烫得直呼气,甜糯却熨帖到心底;裹着厚棉袄的农户,筐里装着上了霜的柿子、脆生生的青萝卜,沾着泥土的气息,透着冬日独有的清鲜。在集市里慢慢逛,听吆喝声、讨价声交织,手里捧着热乎的吃食,看往来行人脸上的笑意,连寒风都变得温柔起来。

其实冬天的模样,从来都由我们自己来定义。不必抱怨它的寒冷,只需用心寻找藏在其中的幸福所在;不必纠结它的沉寂,只需学会在慢时光里沉淀自己。可以是一卷书、一壶茶的清雅,可以是一锅汤、一家人的团圆,可以是晒太阳、赏乡野的自在,也可以是逛集市悠闲。

把冬天过成喜欢的模样,不是要对抗寒凉,而是要与冬日温柔相拥。在这一年最后的季节里,收纳阳光,积攒温暖,沉淀心情。待寒风渐歇,春归大地时,带着这一冬的暖意与从容,奔赴更热烈的时光,而那些在冬日里收获的温柔与安宁,终将成为岁月里最珍贵的宝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闪发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