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梧桐巷
2025年11月17日

漫漫归乡路

□ 高延新

一场秋雨,把树叶染成了金黄色。一夜间,满树的叶子铺满了地面,仅剩几片倔强的树叶与生命做着最后的抗争。

我站在树下举目凝望,晃动的树叶摇摇欲坠,仿佛稍不留意,就会轻飘着奔我而来。从春天的嫩绿,到夏天的墨绿,再看如今的金黄,树叶演绎着它精彩的一生。不舍,那是当然!它对树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挽留,那是自然!树像对待孩子一样日夜不舍地关爱着它们,但瓜熟蒂落、落叶归根,生命的轮回又岂能给倔强让路。

我漫步村庄,连续穿过多条巷子,多数住户已是铁将军把门,冷清得有点瘆人。多年前这里可是人来人往,邻里欢声一片!市井繁荣,人间烟火气息浓烈。我继续往前走,偶尔碰见几位年长的老者,看似熟悉却又陌生,不知如何称呼,四目对望尴尬到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拐杖支撑起他们最后的倔强。他们是守村人,像极了那树上最后一片倔强的树叶。

四季轮回,大树春天又会冒出嫩芽,生出新绿。日夜交替,村庄却没有了灯火通明,甚至可能会慢慢消失。

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对乡村还有着深刻的记忆。我所经历过的在脑海中时常浮现。冷清的村庄,属实有点不舒服。当人们选择逃离村庄,当那倔强的守村人也随秋风而去,也就彻底断了回村唯一的念想。有一次父亲问我的两个孩子知道老家在哪里吗?孩子处于一种疑惑的状态,不知如何回答。他们知道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老家,可不知道叫什么。这也不怪孩子们,他们随我们移居他乡,出生在大都市,一睁眼面对的就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对乡村概念几乎是零。真应了那句老话——我们本是乡村的主人,硬生生过成了它的客人。我仔细计算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年回家的次数不多于十次,这就是现实。相对我们“80后”,“60后”“70后”对乡村情结稍加浓烈,他们用倔强撑起乡村的门面。当村庄飘出第一缕炊烟,不用怀疑,那肯定是我们的父辈。电气方便的今天,倔强的他们始终用木柴把灶膛烧得通红。你问他们为何不用电气,他们会说这样烧出的饭菜会更香。

每当回家,我喜欢帮着母亲烧灶,一把秸秆引火,然后放点苞米芯,随火势加入短点的树枝。灶膛被烧得通红,树枝烧得噼里啪啦,可亲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这才是生活,这才叫日子。整个巷子都弥漫着大米饭的香气。

当父辈都离我们远去,谁还会把灶膛烧红?偶尔回一趟家,也是因为家里有事,或者顺道路过。烧碗水泡杯茶的时间都感觉是奢侈。远在天津的发小,去年花了几十万元翻盖了老家的正房,房子盖好后,也就逢年过节回来几趟,其他时间几乎闲置。

我拿起扫把和抹布,把整个庭院清理干净,终究还是无法把内心抚平。再次把大门锁死,纵使千般不舍,还是无法松开脚踩的油门。落叶飘零,车子驶出村庄。出走有期,归来无时。这又何尝不是埋在每个游子心中淡淡的忧伤。

在时代的洪流中,乡村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故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带着梦想和希望,踏上了通往城市的列车,却也留下了空荡荡的村庄和那些坚守家园的老人。

然而,乡村的衰落并非不可逆转。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引进,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年轻人带着新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在乡村这片热土上播种希望,耕耘未来。

我们不能忘记,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文化的摇篮,是精神的家园。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心中总有一条归乡的路。这条路,或许坎坷,或许遥远,但它始终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的归来。我们应当珍惜这份情感,传承这份责任,让乡村再次焕发生机,让归乡的路不再遥远。

当春风吹过,那些曾经空荡的巷子再次充满欢声笑语,那些曾经萧条的村庄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愿每一片落叶都能找到归宿,每一条归乡的路都不再遥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