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 闻
2025年11月17日

“烟火里的民‘声’”系列报道

市集里的“早餐江湖”

本报记者 徐欢 张校铭

■ 见习记者 周烨 王章蕴

11月13日早晨7点,市湖滨新区晓店街道的青墩市集已经热闹起来。“来份菜煎饼!”“两碗豆腐脑!”……点单声此起彼伏,铁板上的食材“滋滋”作响,热气与香气交织,摊主们忙碌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属于这条街道的“早餐江湖”拉开了一天的序幕。

一进市集,便能看到陈玲家的早餐铺。在蒸腾的热气中,身穿花背心的陈玲正利落地将豆腐脑舀进碗里,手上动作不停,嘴里也没闲着:“我们以前在路边摆摊,后来才搬到这里。现在环境好了,水电方便,卫生条件也上去了。”

50岁的陈玲,从20岁起就跟着父母做豆腐,到她这一代转做豆腐脑。她主营的卤水豆腐脑坚持用地锅烧制,保留传统风味。她和丈夫分工明确:凌晨起床,丈夫洗豆,她负责烧锅、点卤;到市集后,丈夫洗碗,她负责盛装售卖。每天,他们用20斤黄豆制作两三百份豆腐脑,节假日用量增至30多斤。通常早上八点半到九点就会售罄,来晚的顾客常常扑空。

除豆腐脑外,陈玲还准备了十几种免费小菜,全是她用柴火灶炒制而成,保留了食材最本真的鲜香。

“吃上一碗,心里热乎乎的。”宋先生是店里的常客,吃饱喝足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老食客蔡侠对这里的早餐赞不绝口:“一碗豆腐脑配一根油条,加上干净舒适的环境,就是我理想的早餐时光!”她告诉记者,这里的豆腐脑分大小两种,大碗醇厚受年长者喜爱,小碗滑嫩更合年轻人口味。“我今天选的是小碗,配上外酥里嫩的油条,一口下去满是幸福感。”说话间,她竖起了大拇指。

对比以往在路边摊“站着扒几口”的经历,蔡侠对现在的就餐环境十分满意:“有座位,干净明亮,能慢慢享受一顿早餐。”她经常特意赶来吃早点,只为这一口温暖与惬意。

不远处,切面、炸油条、捞起、打包……一系列动作显得那么熟练,52岁的仇成红和姐姐一起忙活着。仇成红的早餐店主打油条、菜煎饼和煮鸡蛋,其中现炸现卖的油条最受食客欢迎。“刚炸出来的时候最好吃,又脆又嫩又热乎!”仇成红一边翻着锅里的油条,一边笑着说。

为了保证油条的口感,仇成红从不多炸,每次只炸十几根放在一旁,卖完了再炸。“凉了就不好吃了,老顾客就爱这口新鲜脆嫩的油条。”仇成红说,店里每天的用面量不固定,全看食客流量,忙的时候能用上十几斤面。

这家早餐店目前由仇成红和姐姐两人共同经营,虽然规模不大,但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谈及经营历程,仇成红感慨万千:“做早餐生意已经12年了,搬到这里才6个月。”之前她一直在大棚里摆摊,如今卫生条件好了不少,这让她很满意。即便条件有限,她也始终把卫生放在心上,让食客吃得放心。

做早餐的辛苦,只有亲历者才懂。“再冷也得来,下雨也得来,三天两头不干,食客就找不着人了。”仇成红说,为了不让老顾客跑空,她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凌晨3点起床准备,一直忙到中午12点收摊。收摊后唯一的想法就是回家好好休息。

谈及从业原因,仇成红的话语显得十分朴实:“40岁那年开始做早餐,想多赚点钱补贴家用。”如今,虽然每天都很疲惫,但看到食客们吃得满足,听到他们的夸赞,仇成红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孙子想让我陪他玩,儿子、儿媳都心疼我,让我多休息。”说起家人,仇成红的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这份看似平凡的早餐生意,不仅承载着仇成红对生活的责任,更藏着她对家人的爱和对食客的真诚。

在和商户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这个青墩市集花了120万元打造,占地3200平方米,是晓店街道在老场地的基础上,打造的集文明实践、非遗传承、产业振兴于一体的平台。改造后的场地可以惠及3.8万名群众,让晓店街道多了几分干净的烟火气。

一碗热粥,一根脆油条,最简单的食材,最朴实的坚守……清晨的街头,早点铺的店主们正在书写属于平凡人的奋斗故事,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最温暖的烟火气。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