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奋进四十年 乘势扬帆再起航
—— 泗洪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综述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我国发展迎来了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 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01天,泗洪县上塘垫湖大队以敢为人先的巨大勇气实行了包产到户,拉开了江苏农村改革的大幕。40年来,泗洪沐浴改革的春风,紧跟时代的脚步,踏准改革的节拍,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用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改革实践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四十载披荆斩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泗洪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沉着应对大环境,积极营造小气候,全力加快经济发展,县域综合实力持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接连突破1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2017年接近450亿元,是1978年的117.22倍;泗洪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286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过亿元,2008年突破10亿元,2017年实现55.51亿元,是1978年的431.62倍……这一条条持续跃升的激昂曲线,正是泗洪飞速发展的成长轨迹。
40年来,历届泗洪县委、县政府持续跑好接力赛,稳步打好富民增收组合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4元提高到2017年的14941元,增长了340倍,年均增长16.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0.6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16.9亿元,增长了近195倍……这一组组呈几何级增长的数字符号,记录了泗洪百姓从基本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泗洪,改革开放之初,工业总产值仅有7200万元,工业成为制约县域发展的最突出短板。正因如此,泗洪始终坚持“工业突破强县”主体战略,历经40年接续奋斗,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1978年增长近800倍,集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机械制造业年产值近百亿元;开发区更是从无到有,创成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特色产业园3个,吸纳就业6万人,文体小镇集聚知名企业20家,运动球类中胎内胆生产量全国第一……这一项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正是泗洪人改革奋进的生动写照。
四十载春华秋实,产业转型全面加快
泗洪坐拥洪泽湖近40%的水面,拥有75万亩原生湿地和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境内河湖纵横、水绿交融、环境优美,是宿迁市、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一块生态净土。4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泗洪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积极探索生态与农业、旅游、电商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和“含金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72.6:12.3:15.1调整为2017年的15:42.6:42.4,2017年9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与农业结出转型升级新硕果。持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高效化、品牌化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碧根果大会、首届中国软籽石榴大会、稻米文化节等一批产业发展峰会,被评为首批全国水产百强县、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显著县,全县“三品”认证总数340个,居苏北县级第一,“泗洪大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泗洪大枣”和“泗洪大闸蟹”创成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大闸蟹出口量连续12年居全省县级第一。
生态与旅游绘出转型升级新画卷。精心打造古色文化游、红色经典游、绿色观光游全域旅游格局,创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洪泽湖湿地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泗洪国际大圆塘休闲垂钓大赛创造了同时同塘垂钓竞技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泗洪国际半程马拉松每年吸引2万多人“乐跑大湿地”,全县接待游客数、旅游综合收入保持年均近20%的高速增长,“游大湿地、做深呼吸”旅游品牌全面叫响。
生态与电商碰出转型升级新火花。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泗洪凭借“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知名平台助力”的发展模式,在县域电商秀中“C位出道”,入选农村淘宝2015年度健康县域全国20强,建成全国首个京东县级农村电商生态中心、京东泗洪特产馆、京东生鲜馆,泗洪县创客空间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全县集聚电商企业1.3万家,电商从业人员6万余人。
四十载沧桑巨变,城乡旧貌喜换新颜
改革开放之初,泗洪城乡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草房、瓦房和土路“点缀”着泗洪大地,“无楼房村”比比皆是,20多米高的“九楼”一度是矗立在泗洪城中央的地标性建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泗洪城乡环境的真实写照。
40年来,泗洪人一砖一瓦建家园,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3.7平方公里,从1978年的有县无城,一跃成为苏皖边界的一颗“淮上明珠”。20层以上高楼突破220栋,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305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等国字号品牌纷纷花落泗洪。今年8月,溧河洼特大桥及接线工程建成通车,一桥飞架东西,使原本隔洪泽湖相望的泗洪东南与西南片区实现了半小时通达。今天的泗洪拥有5个高速出入口、1个火车站口,公路里程达2650公里,实现了双车道公路村村通,“百村万户小康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老百姓戏称的“水泥路”变成了真正的水泥路。
四十载栉风沐雨,人民生活欣欣向荣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泗洪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县人民。
改革开放40年来,泗洪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先后投入1.74亿元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高标准铺设了泗洪的“健康之路”;投入12.85亿元新建幼儿园18所、学校11所,泗洪姜堰实验学校、泗洪姜堰高级中学让泗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投资16.9亿元的城乡区域供水工程让全县人民喝上了梦寐以求的洪泽湖水,投资2.7亿元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结束了泗洪农村污水处理“靠蒸发”的历史……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事、一点点积累,描绘出110万泗洪人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区域最广的地区之一,泗洪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政治任务和改善群众生活的“兜底工程”,打造了脱贫攻坚的“泗洪模式”。“扶贫100”保险做法被国务院网站、《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荣获首届“全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十大典型”奖。探索推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地增效、户增收、村更富、民受益”的目标,被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十一五”时期以来,泗洪累计帮助10.83万户、39.03万低收入人口摆脱贫困。
四十载薪火相传,改革步伐永不停歇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再扬帆。泗洪人民历来拥有改革基因和改革传统。回首40年来的泗洪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4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改革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首批“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全省农村产权交易试点县、全省“放管服”改革前十强、苏北唯一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40年来,泗洪人从未停止过改革创新的步伐。他们正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奋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荡起更加绚丽的“泗洪浪花”。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