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强磁场”,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
■ 赵璐瑶 巩涛硕
日前,笔者走进位于宿迁高新区的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身着工作服的科研工作者坐在仪器设备前,认真检测新型纳米金属粉末样品,机器设备运行的滴滴声不时响起。
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集高端纳米粉体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江苏省瞪羚企业。扎根宿迁14年,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资源“家底”格外丰厚,先后取得120多项专利授权,目前还有近30项专利在审批当中。
“从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坚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陈列说,在研发投入上,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不手软”。“2011年,公司正式成立研发中心,深耕纳米粉体材料的前瞻性研发。这些年,我们累计投入超2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据陈列介绍,在大手笔的投入带动下,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常压下等离子体加热气相冷凝法制备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地位。公司也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单位、江苏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等国家级、省级荣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宿豫区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行动,以服务、政策、人才“组合拳”帮助企业练好科技“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加速转化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不仅为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多项荣誉,也为企业经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研发和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近20%,年产值在8亿元左右。今年市场行情不错,预计年产值接近10亿元。”陈列信心满满地说。
要想增量越来越多、创新动能越来越足,做好科创主体招引和培育工作是关键。宿豫区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将科技型企业(项目)招引纳入全区招商体系,鼓励各园区(乡镇、街道)逐步提高新招引项目中科技型项目比重;另一方面,按照“分类指导、梯次培育、重点突破”的思路和“筛选、培育、后备、申报”的顺序,构建了“初步孵化、市高企入库培育、高企申报辅导”的梯次培育机制, 稳妥有序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45家,今年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全市领先。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宿豫区在建强平台上持续用力,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和“宿豫区科技创新20条2.0版”等文件,明确了“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的,按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经费1:1给予配套支持”“对首次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等奖励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
2024年8月,乘着第三届宿迁人才发展大会的东风, 中科分离纯化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启用仪式在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成功举办。中科分离纯化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是在张玉奎院士团队、宿迁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由中科沃业江苏生物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主要为分离纯化领域提供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同时向体外诊断、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生物医药制造、天然产物分离制备等领域提供全链条产品,实现同类产品的进口替代。
在宿豫区,类似中科分离纯化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这样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研发机构还有不少:江苏绿金人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张立群院士团队合作,共建江苏绿材低碳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共建绿色电合成联合研发中心……全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市级282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产学研用结合更加紧密。
除了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外,宿豫区还格外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宿豫区充分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先后打造了4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基本构建起集行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攀高逐新”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省级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型研发机构接连落地,创新型领军企业逐年增加……宿豫科技创新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