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宿迁经开区
2025年03月13日

“无废工厂”绘就绿意盎然新画卷

本报记者 王 媛

■ 通 讯 员 梅项军

一年之计在于春。走进位于宿迁经开区的海天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醋业”),随着智能化极速灌装设备高效运转,一瓶瓶调味品从眼前飞驰而过,一批又一批产品不断下线,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宿迁经开区重点企业,海天醋业率先开展“无废工厂”建设,把绿色包装、固废减量、资源循环、节能减排等环保节能理念贯穿于生产各个环节,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双向奔赴”。

在这里,资源化利用让调味品发酵残渣“摇身一变”成了饲料和有机肥料,食品残渣利用率100%;可折叠周转箱、可循环使用吨桶、可循环托盘的投入使用,减少固废年产生量8000余吨,年节约经济成本超200万元。

这样“变废为宝”的探索,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动力。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近年来,宿迁经开区加快推进“无废工厂”建设,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既从源头为生态环境“减负”,又为绿色转型发展“蓄能”。

瞄准光伏行业污水处理水池跨径大、管线多、障碍物高等难题,宿迁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特斯”)投资1000余万元对企业每日产生的废水进行回用再利用,每日可减少55%外排水量,此项投资实现了当年回本。不止于此,企业又精准发力,迈出了探索固废综合利用的脚步。

阿特斯宿迁基地EHS经理张书睿说:“我们通过积极探索氟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污泥减量化50%以上,能将污水站每日产生的污泥变成一种原材料循环利用,实现了从源头减量到厂内循环、资源利用的闭环。”

企业在绿色转型中担当作为,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宿迁经开区积极打造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样板企业,以点带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减量”的根本性转变,科技创新成了最强大的驱动力。随着宿迁经开区“无废工厂”提质扩面,企业通过建立废弃物分类管理制度,引入智慧监测平台,实现固废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处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人为错误,确保了“无废工厂”建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宿迁宏胜饮料有限公司通过包装材料轻量化设计,年减少塑料使用量353.27吨;聚灿光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采用先进溶液回收技术,将溶液利用率提升100%,年减少废液产生量370吨,年节水量超10万吨;格力大松(宿迁)生活电器有限公司通过对太阳能资源的高效转化和利用,年节约用电量300多万度……这些重点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宿迁经开区“无废工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4年,宿迁经开区出台《“无废工厂”建设行动计划》,累计投入环保治理资金超1亿元,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指导,帮助企业制定绿色转型方案,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去年以来,我们以打造‘无废城市’为引领,围绕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打好‘优产业、去存量、重循环’组合拳。”市生态环境局经开区分局局长晏明生介绍,下一步,宿迁经开区将以点带面,扩大“无废工厂”创建范围,力争到2025年年底实现规上企业“无废工厂”建设超10家,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搭建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合作平台,推动更多企业加入“无废工厂”建设行列,为建设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园区贡献力量。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无废工厂”建设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如今,宿迁经开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无废工厂”编织着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未来,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底色。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