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蔡实验学校:党建引领铸魂 德育浸润育人
■ 本报记者 黄松
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南蔡实验学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党建与德育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引领、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近年来,该校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品牌,构建起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实践育人为抓手的教育新生态。
党建引领,铸就红色育人品牌。南蔡实验学校深挖本土红色资源,以革命先烈苏同仁精神为内核,构建起“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矩阵。校园内,“中国精神”长廊与百位近现代杰出人物事迹展交相辉映,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环境;文华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讲,从革命传统到时代精神,厚植师生家国情怀。
“每次走过‘中国精神’长廊,那些英雄的故事都让我热血沸腾。”八年级学生丁正轩说。作为“苏同仁中队”的一员,他参与了红色研学活动,“我们在同仁里红色教育中心当讲解员,把革命先辈的事迹讲给更多人听,感觉自己也在传承力量。”
学校创新打造“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组建“同仁先锋团”,选拔优秀师生担任红色文化传播者。青年教师霍青松是“同仁先锋团”成员之一:“党员教师带头开发红色校本课程,将党史融入语文、历史课堂。学生们在课本剧里扮演英雄人物,学习热情明显提升。”
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理念下,学校成立校级教研团队,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深入课堂听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该校校长李群峰介绍:“‘三学课堂’的校本化实践突出以‘学’为主,以‘教’导‘学’。”2024年,教师团队在区级以上教学竞赛中斩获24项奖项,60余篇论文获省市荣誉,彰显党建引领下的教学提质实效。
德育为先,构建多维成长体系。南蔡实验学校将德育置于育人核心,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三级家庭教育指导团队覆盖全校,家长陪餐、联合护学等举措打破校园围墙。五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陪餐时看到孩子自己收拾餐盘,和同学分享劳动种植园的蔬菜,突然发现他长大了。”
深入实施“润心行动”,建立特殊学生关爱档案。该校心理教师储乐讲述了一个案例:“一名留守儿童通过‘心育委员’主动求助,我们联系校外专家开展疏导,现在她成了班级活动积极分子。”此外,法治课堂、安全警示教育常态化开展,“开学第一课”筑牢学生安全与法治意识。九年级学生蒋富建说:“防欺凌讲座里的案例让我知道,保护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劳动教育成为新亮点。该校将“同仁种植园”作为学生的责任田,播种、浇水、收获。同时深度挖掘乡村地理优势,开发校外田野课程,将田野转化为立体教科书,使学生在真实地劳动实践和体验中淬炼品格、增强体魄、培养可持续发展素养,真正实现“脚踏泥土,眼望星辰”的成长蜕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不仅在书本上,更在生活实践中,融入大自然,通过劳动去创造价值,让我感到快乐!”六年级学生蔡非桓说。
双融双促,激活教育发展动能。该校以师生为中心,积极创设思政育人空间,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了楹联、二十四节气、儒学文化、科创中国、六艺八礼为主题的楼梯文化,以非遗、美丽家乡、古典名著等为主题,用心布置室内文化、墙壁文化,让文化育人与教育教学同频共振,让学生浸润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成人”。
在“同仁+”育人体系框架下,红色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合。“走出课堂,用数学测算种植园产量,用地理知识分析土壤成分,用斐波那契数列装饰教学楼,知识‘活’起来了。”教师李长禄展示着学生的项目报告说。
“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塑造灵魂。”李群峰说,“我们通过党建铸魂、德育润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红色文化中找到人生坐标。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同仁精神’内涵,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从硬件升级到内涵发展,从红色基因传承到德育生态构建,南蔡实验学校以党建为舵、以德育为帆,在新时代教育航程中破浪前行。这里,每一面墙都在诉说信仰,每一堂课都在播种希望,每一位“同仁少年”正以坚定的信念与扎实的学识,书写着“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