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匠心故事”系列报道
明火上的绿豆饼传承
■ 云春燕 徐欢 王章蕴
7月7日上午8时许,泗洪县归仁镇归仁社区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气,笔者顺着这股香气往巷子深处走去,看到了陈同战在自家的绿豆饼作坊里忙碌的身影。
陈同战的绿豆饼制作手艺是跟着奶奶学的,上小学时,他的奶奶就一点点教他辨别绿豆的好坏。“绿豆要挑深绿色、有光泽的,摸起来硬实的才是好绿豆。”陈同战回忆道。如今,陈同战坚持选用高品质的东北绿豆,这种绿豆淀粉含量高,做出来的绿豆饼更香。
制作绿豆饼,首先就要处理绿豆。“要把绿豆对半切开,这样后期去皮更方便。”陈同战一边说,一边指了指墙角的机器。目光落在机器上时,他的思绪飘到了过去。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全靠小石磨手工磨碎绿豆,一磨就是大半天。虽然现在改用机器,但陈同战对品质的追求从未改变。家中的每一袋绿豆,陈同战都要打开检查,抓起一把放在鼻尖闻闻,再咬上一粒尝尝味道,确保没有问题才会使用。
泡绿豆同样藏着大学问。天热时,每天凌晨4点,陈同战便开始忙碌。“泡绿豆的水一定要干净,不然会影响豆子的味道。”他说,气温高时,绿豆通常泡四个小时就够了,但泡的过程中得多次查看,用手捏一捏,掌握绿豆的状态。到了寒冬腊月,他则会在前一个晚上开始准备,因为低温下的绿豆需要浸泡的时间更长,往往要泡七八个小时。
泡好的绿豆,得靠手搓去皮,这是个极耗精力的“慢工程”。陈同战坐在盆边,双手不停地揉搓,搓一会儿便要用勺子把绿豆皮从盆里甩出去。“机器去皮总会有残留,只有手工才能把皮去干净。”陈同战说。
将去皮的绿豆磨成糊后,便到了最关键的制作环节。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陈同战把磨好的绿豆糊提到鏊子边,往绿豆糊里加入清水,手腕有节奏地轻轻搅拌。“水加到绿豆糊能挂在勺子上就行,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厚。”调好糊,他拿出自己特制的不锈钢漏壶向笔者介绍,“街上卖的铁质漏壶,容易生锈,我就自己做了一个不锈钢的,用着更放心。”
接着,陈同战用油絮子往鏊子上均匀抹上一层油,用漏壶将绿豆糊均匀地摊在鏊子上,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鏊子上便均匀布满了绿豆饼的雏形。加热一分钟左右,陈同战便拿起自己打磨的不锈钢筷子,熟练地将绿豆饼翻面。又过了一分钟,一锅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绿豆饼便做好了,陈同战小心翼翼地将绿豆饼铲起,放进簸箕里冷却。
如今,陈同战的绿豆饼在当地声名远扬,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购买。因为没有添加剂,绿豆饼的保质期较短,所以他家的绿豆饼主要在线下进行销售。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泗洪人因为思念家乡的味道,会通过线上渠道进行购买,陈同战便通过冷链物流,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家乡美食。这份跨越距离的味道,承载着游子的乡愁,也让归仁绿豆饼的名声传播得更远。
谈起传承,这位匠人的语气中带着一些惆怅。这些年,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然而,灶台前的学徒换了一茬又一茬,能把这门手艺“焐热”的人却屈指可数。“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我家几代人的传承。”在陈同战看来,这份传承不仅是制作绿豆饼的工艺,更是一种延续下来的精神。
采访手记 在陈同战的绿豆饼作坊里,扑面而来的是质朴的烟火气息。灶膛的火光、诱人的豆香和陈同战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在采访过程中,陈同战不善言辞,却总能在谈到绿豆饼时打开“话匣子”,眼中闪烁着光芒。
陈同战用双手传承的不仅是绿豆饼制作工艺,更是一种精益求精、执着坚守的匠心精神,这份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尊重与铭记。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