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头版
2025年07月18日

“陵园里的抗战记忆”系列报道

诺言无声守忠魂


■ 本报记者 裴凌曼

坐落于泗洪县龙集镇应山村的应山烈士陵园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记忆与使命,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从烽火岁月到繁华盛世的不凡历程。

1941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在朱家岗战斗以及周边其他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部分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战士因医疗条件有限救治无效,英勇牺牲。当时新四军四师九旅卫生部及后方医院就设立在紧邻应山村的金圩村,九旅卫生部的战士将83位烈士的尸骨埋葬在应山村,并用木牌立了墓碑,墓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

可是部队离开后,烈士墓就没有人照看了。到了1946年冬,国民党还乡团竟然把83位烈士的墓碑全部拔起并集中烧毁。自此,人们就再也分不清哪位烈士埋葬于哪座坟墓了,这里也就成了无名烈士墓。

1953年,从朝鲜战场上回乡探亲的金立珍,看到无名烈士墓一直没有人守护,杂草丛生,于是想找人照看烈士墓。可是找谁合适呢?这时,金立珍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金永安。当金立珍把这个想法跟金永安商量时,遭到了金永安的反对。金立珍说:“墓里都是革命烈士,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了,和他们一样葬在里面,您不心疼?如果墓里是您自己的孩子,您要不要照看?”

金立珍的一席话,让金永安答应照看烈士墓。之后,金立珍和金永安一锹一锹为83座墓填好了土,又在旁边种了花草。

后来,当人们走进陵园时,会发现陵园院墙内还有一处民宅,这就是金立珍的家。

金立珍生于1929年。1942年,因家庭困难,当时还没有枪杆高的金立珍毅然参军。在一场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被日军追击,需紧急撤退。当时,没有战斗经验的他,在撤退时只顾往前跑,却不承想一颗炮弹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落了下来,他还没来得及躲开,一个战友就扑过来把他推倒,趴在他身上。结果,他活了下来,而他的战友却牺牲了。万分悲痛之下,他在战火中掩埋了救他的战友。

1958年4月,金立珍复员回乡。他毅然率全家从县城搬到应山村,在烈士墓地旁边小屋的地基上重建房屋,一家老小就住在烈士墓旁边,方便照看烈士墓。逢年过节,金家父子都像祭祀自己的祖辈一样,为83名烈士祭扫。从此,父子俩共同承担起为烈士守墓的责任。

1975年,年迈的金永安老人离世,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是长眠于此的83名烈士。金立珍则毅然接过父亲义务守护陵园的重任,直到2023年9月5日离世。至此,金家父子守护烈士墓70年。

金立珍的女儿金素兰说:“父亲离开了,作为子女,我还是会继续为应山烈士陵园的烈士们祭扫。”

如今,应山烈士陵园成为洪泽湖畔老百姓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周围的群众和中小学生都会前来为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而父子俩接力守墓的故事,也被当地人口口相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