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奔涌电商兴
■ 田海宁
作为数字经济乃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活跃业态,近年来,电商产业在宿迁持续壮大,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生态构建与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变,不断激发全域经济活力。
今年1—7月,全市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863亿元,同比增长12.51%;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73.1%,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数字背后,是宿迁深耕电商产业的扎实努力,电子商务交易额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现有电商企业超3万家。这座被运河滋养的城市,正以数字力量改写发展轨迹,崛起为一座新兴的“电商名城”。
优生态 强根基
厚植电商发展沃土
宿迁电商产业的稳健成长,始于对“生态基底”的精心打磨。以“政策搭台、龙头引领、人才托底”为思路,织就一张覆盖全链条的产业保障网,让“电商名城”的根基越扎越牢。
政策是“关键引擎”。从《关于高水平打造“电商名城”的若干措施》到《宿迁市“电商名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宿迁不仅明确了“到202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3300亿元,跨境电商、直播电商新增网络销售额分别超100亿元”的清晰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出台《宿迁市促进“电商+产业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沭阳县花卉苗木、泗洪县生态水产、宿城区家具家居等特色产业带指明发展路径。这些政策、举措就如为电商产业装上“导航系统”,让企业知道往哪走、怎么干。
更亮眼的是,宿迁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出台电商领域地方性法规《宿迁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条例》,从仓储物流到品牌建设,再到诚信经营,全方位为“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龙头企业是生态中的“引力场”。京东集团这棵“大树”,早已把根深深扎进宿迁的土壤。自2009年以来,京东集团在宿迁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吸引30余家产业链关键企业落户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2024年,京东集团带动宿迁电商企业在京东平台实现网络零售额达122.91亿元。今年4月启动的京东集团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宿迁计划,为外贸企业定制“出口转内销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近6000款本土优势产品上线销售,让不少曾陷入“订单焦虑”的企业重新找回发展底气。
如今,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升级为全省唯一以“互联网+商务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在“12678电商再出发”三年行动推动下,该园区正朝着“集聚超1000家企业、年开票额超2000亿元”的目标迈进。
人才的“活水”则通过产教融合持续注入。8月26日,在宿迁开放大学京东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生们正对着镜头,专注地讲解商品,学习直播技巧。该基地打造“三实具身”课堂,每年培养400余名毕业生,其中85%选择留在宿迁本地电商企业。
不仅如此,宿迁还推动5所高校嵌入跨境电商课程或开设跨境电商专业,与京东集团、TikTok共建跨境电商实训中心、直播基地,认定8家单位为市级跨境电商人才孵化中心,推动京东集团与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合作建设产教融合二级学院——京东电商学院。江苏省宿迁技师学院(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合作建设“京东校园馆”,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政策、龙头与人才的合力,让宿迁电商生态从“一棵大树”成长为“一片繁茂森林”。在5月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营商环境报告(2025年·地级市篇)》中,宿迁位列全国电子商务营商环境第14位。这份“成绩单”,正是其生态优势的最佳证明。
拓跨境 谋创新
打开全球市场空间
从“卖本地”到“卖全球”,宿迁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在“出海”路上闯出新天地。
自2020年4月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宿迁将跨境电商作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重要引擎,建平台、强产业、优环境,一步步夯实“电商名城”发展根基。
8月14日,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京东全球购的跨境电商“1210”进口业务完成实单落地——海外商品提前储存在保税仓,消费者下单后快速清关,依托京东物流实现“当日达”“次日达”。为了这一天,宿迁保税物流公司设置“服务专员”全程跟进,用数字化手段打通各环节壁垒,一周内就把商品出区通关时间从40分钟压缩到25分钟,每一笔订单都多了个“加速引擎”。
这一步突破,对宿迁意义非凡。作为江苏省最后一个拥有保税物流中心的设区市,宿迁曾因缺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面临企业进口成本高、重大项目难落地的困境。如今,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正式封关运行,不仅填补了空白,更凭借紧邻京杭大运河和运河宿迁港的区位优势,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为跨境电商铺就“快速路”。曾经的“跨境短板”,成了“增长长板”。
模式创新还在向消费端延伸,让跨境消费落地。近日,宿报优选·京东全球购跨境体验店(宿迁馆)进入试营业阶段,“保税区仓储+线上平台销售+线下门店体验”的跨境电商展销体验新模式吸引了众多市民。“以前都是在网上选购,看不到实物,现在在店里看到喜欢的,能摸实物、查溯源,买得更安心。”一位市民的感慨,道出了这一新模式的价值。
“买全球”方便了,“卖全球”的底气也更足了。宿迁澳中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玻璃移门、化妆镜等产品,拥有“澳歌”等自主品牌,海外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95%。“政府资助了研发费用,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这些措施帮助下,我们更有信心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宿迁跨境电商早已跳出“单点突破”。《宿迁市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实施龙头引领、主体培育等六大行动,推动跨境电商持续稳定发展;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前港、中仓、后园”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培育五个品类齐全、优势明显的跨境电商产业带,为跨境电商注入新动能……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领航”,宿迁跨境的“界”,正被不断拓宽。
促融合 活市场
释放全域发展动能
电商的生命力,在与产业、乡村的深度交融里。在宿迁,数字正让乡村特产走出地域限制,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家人们看这个品种的睡莲,刚从塘里捞的,根部还带着泥!”8月25日一大早,走进沭阳县华东花木大世界睡莲种植基地,一天的忙碌已然开启——池塘里,30多名工人弯腰起苗;不远处的直播间里,主播正举着不同品种的睡莲细致讲解,屏幕上订单不断滚动;包装区里,工人们正将睡莲根部裹上保湿巾,塞进定制纸盒。
“现在每天能卖出大约3000株,销量同比增长30%,预计今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睡莲基地负责人刘成成说,基地里种植500余亩睡莲,200多个品种,销售采用“线上直播+线下批发”双渠道模式,线上依托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线下对接花店、花卉市场,目前销量可观。
农村电商的普及,让宿迁乡村的特产挣脱了地域限制,在数字世界里焕发新生。
过去,沭阳花木依赖批发商上门收购,价格、销量都要“看别人脸色”;如今,直播成了产品销售的“主战场”——在沭阳县艺森园盆景直播中心,“矩阵直播”模式每天火热上演,多个直播间同步开播,主播们一边演示盆景修剪技巧,一边讲解养护知识,单场直播最高吸引40余万名观众,最高成交额突破百万元。
2024年,这个直播中心不仅孵化出16家直播电商企业,还培育了36名十万级粉丝主播,全年直播电商交易额达7000万元。曾经“养在深闺”的盆景,通过屏幕走进了千家万户,“全国每10盆绿植,6盆来自沭阳”的行业地位,也在直播助力下愈发稳固。
去年4月出台的《宿迁市促进“电商+产业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更将这种“融合力”推向全域。方案提出,力争到2026年,全市打造14个重点“电商+产业带”,推动“产业带+直播”融合,放大“矩阵直播”“直播进工厂”“直播进车间”赋能效应,让花卉苗木、白酒饮料等优势产业带通过电商直播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宿迁还持续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宿有千香”“就泗鲜”“荷花村”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今年1—5月,全市培育网络销售500万元以上品牌31个,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亿元,同比增长7%。
从政策筑基的“稳”,到跨境拓界的“进”,再到直播兴城的“活”,宿迁的“电商名城”进阶之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为中小城市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宿迁的电商故事,仍在继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