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两年多来,帮教罪错未成年人457名,390人考验期表现良好,限期有效转化率达94%,宿迁市迅哥有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为“迷航雏鹰”校准航向
本报记者 魏欢庆 祁秋月
■ 通 讯 员 罗艳艳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需要被照亮的人生。”9月12日,宿迁市迅哥有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迅哥有约”)常务副理事长陆迅站在两年来积累的帮教档案前,发出这样的感慨。与陆迅的正式职务相比,“迅哥”是被更多人熟知的称谓。“这样的称谓可以迅速拉进与罪错未成年人的距离,也是开展平等交流的基础。”陆迅说,这也是“迅哥有约”名称的由来。
宿豫区千鸟园广场东北角,有一座“小木屋”,这里是许多罪错未成年人、被性侵和被霸凌的受害人、有自杀自残倾向的未成年人与“迅哥有约”司法社工初见的地方,也是“迅哥有约”的帮教基地之一。对于罪错未成年人来说,“一放了之”或“一罚了之”,都不是治本之策。“用生命唤醒生命”,把几乎坠入深渊的孩子托回正轨,是“迅哥有约”一直以来坚守的理念。
过去,罪错未成年人常陷入“家庭管不住、学校不敢管、社会难以管”的困境。“要打破这种僵局,必须创新机制,有专业力量介入。”陆迅介绍,“迅哥有约”在组建时,在市委政法委和市公安局指导下招募了一支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法学背景的司法社工队伍,他们既是“心理咨询师”,也是“法律引路人”,负责对接宿迁市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中心司法社会工作组织服务采购项目,为每个孩子科学评估、量身定制帮教方案。
“法治生日”,就是“迅哥有约”创新之一。陆迅介绍,在罪错未成年人12岁、14岁、16岁、18岁的重要节点,他和司法社工会专门为孩子过一次“法治生日”,用“量身定制”的方式彰显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温情。如今“法治生日”已逐渐演变成一场场法治宣传活动,“迅哥有约”的司法社工走进校园,向超过2万名在校学生开展普法教育,实现法治教育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很多孩子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代价只是短暂失去自由,因此让他们明确认识到违法犯罪的高昂成本,非常重要。”陆迅表示,“迅哥有约”推行的“6+6+X”工作体系正是据此进行设计。“6+6+X”工作体系即通过“六进”整合多方资源帮教感化,“六送”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开展“X”种主题实践活动。
进法庭,就是“六进”活动之一。“看着被告席上的人,我才明白违法的代价有多大。”参与“法庭旁听·警醒自省”旁听后的小杨说。小杨曾因沉迷网络、利用技术漏洞盗取资金而面临法律制裁,司法社工发现他对计算机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和热爱,便为他联系了大学的计算机教师进行指导,鼓励他参加编程比赛。如今,小杨已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实现了从“破坏者”到“建设者”的华丽转身。
曾涉嫌盗窃的小蔡,接受“迅哥有约”的帮教多达33次,在司法社工长达数月的努力下,小蔡最终入职宿迁某技术公司,还被该公司推荐至公司总部学习;小雨曾因缺乏家庭关怀参与打架斗殴,司法社工多次组织亲子沟通沙龙,志愿者带她逛书店、做烘焙,用温情感化迷途的心,如今小雨已重返校园;因盗窃被处理的小杰无心读书,司法社工发现他动手能力较强,便送他到汽车修理厂学习技术,如今小杰已成为技术娴熟的技师,靠双手赢得尊严……
这样的故事,在“迅哥有约”时常发生,“我考上理想的大学了!”“我在公司成为一名主管了!”“我学习美发技艺了!”“我又回到学校上课了!”“我的文身彻底洗掉了!”……两年多来,陆迅和司法社工不断收到令人欣慰的信息。
260名孩子重返校园,108人走上工作岗位,58面锦旗、500余封感谢信,一个个孩子的未来被再度照亮,一个个家庭的生活重归平静。省市领导接连点赞肯定,在全省关工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分享成功做法,全国多地的家长闻名而来向“迅哥有约”求助,“迅哥有约”在连云港市东海县等地落地开花,“迅哥有约”探索出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业矫治”模式,正为全国罪错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提供“宿迁经验”。
从一个人发展成一支队伍,从一支队伍衍生出一套体系,自成立以来,“迅哥有约”联动多方力量,通过专业帮教措施,让457名罪错未成年人迷途知返,其中,390人考验期表现良好,“再犯风险”显著降低,限期有效转化率达94%。
“我们会继续用爱与专业,为更多‘迷航雏鹰’点亮航标。”陆迅说,只要有科学的引导和永不放弃的爱,每一棵看似风雨飘摇的“幼苗”,都能重新扎根土壤,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