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盛世如您所愿”系列报道之七
桑墟镇:在烽火中坚守 在繁荣中绽放
■ 本报记者 蔡秀娟 房远志 李映学 毕伟 徐可
1940年秋,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后,今宿迁市沭阳县桑墟镇被划为其中一个区,在革命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烽火岁月的洗礼,如今的桑墟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更是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实力强劲的工业强镇与经济重镇。
近年来,桑墟镇依托本土资源,在积极推动木质产业焕新发展的同时,注重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在实干创新中奏响经济发展与精神传承同频共振的新乐章。
8月27日,“这盛世如您所愿”全媒体采访组走进桑墟镇,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
乡村建设美 幸福底色足
一栋栋新农房整齐排列,水泥道路宽敞平坦,绿化带层次分明,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桑墟镇刘寨村徐徐铺展。
近年来,桑墟镇以“生态、产业、文化”为抓手,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大力打造特色产业,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力打造乡村建设“桑墟样板”。
“居民的‘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标准尺子’。”桑墟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张小伟表示,桑墟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指引,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上,精心举办体育赛事,不仅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更在改善民生方面彰显了独特的价值。
不久前,桑墟镇第三届“村BA”男子友谊赛圆满落幕,共有13支代表队参赛。赛场上,一群篮球爱好者快攻、跳投、扣篮,展开激烈角逐;赛场外,观众热情高涨,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展现了全民参与的体育热情。
经过多轮比拼,桑墟社区队、青坊社区队分获冠军、亚军。值得一提的是,该赛事延续了其独具特色的奖励机制:冠军奖金30万元,亚军奖金20万元,且奖金全部定向用于获奖村(社区)的民生项目建设。
目前,桑墟社区已将所获奖金投入道路修缮项目,让昔日坑洼不平的道路焕然一新。桑墟镇以“村BA”为载体,成功将体育精神、民生需求与乡村发展相结合,使“村BA”超越体育赛事本身,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如今,桑墟镇聚焦产业链延伸,以木材深加工为突破口,进军乐器制造、定制家具等高附加值领域,探索出一条从“板材之乡”到“智造高地”的转型升级之路,也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拿位于桑墟镇的沭阳博通乐器有限公司来说,该公司通过引进智能化设备、建设现代化厂房,日均制造350件乐器核心部件,产品远销欧美市场,构建起年产值超2亿元的乐器文创生态圈,实现了产能与品质的双重飞跃。
“今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7亿元,增速4.9%,连续三年保持正增长;规上服务业营收、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均突破100%。目前,全镇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见韧’的良好态势。”张小伟满怀期待地说,“我们会用力托起全镇百姓稳稳的幸福,勾勒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生动图景。”
巧摆“臭狗阵” 智破敌据点
穿越历史的长廊,时间回溯到1943年。彼时,桑墟是沭阳县北大门,是苏鲁交通的必经之地。日伪军为了打通沭赣公路,切断苏鲁交通线,派地方土匪张兴中、张胜中、张汉中三兄弟在桑墟建立了据点。土匪出身的伪军,依仗日军支持盘踞此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成为当地百姓的噩梦。
为保障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苏鲁交通线畅通,新四军淮海军分区3支队决定拔除这颗“毒瘤”。时任新四军淮海军分区3支队副支队长兼7团团长宋耀南奉命攻破日伪军重兵把守的桑墟据点。此据点易守难攻,外有4米深的水壕,内有碉堡、暗道和铁丝网,还有深井和粮仓支撑,堪称一座“铁堡”。
宋耀南带领部队多次冲锋,但由于敌堡坚固,敌方装备好、火力强,加之我方缺少攻坚武器,几次强攻无功而返,还损失了多名战士。此时,宋耀南意识到,硬拼只会徒增伤亡,必须找到出奇制胜的办法。
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宋耀南沉着应对,动员大家积极商讨确定破敌之策,最终实施了破敌奇谋“臭狗阵”——利用夏季高温特点,动员周边百姓将大批死狗、死畜抛到据点周围水沟里,使其腐烂发臭,污染敌人饮用水源。很快,痢疾、伤寒在据点内蔓延,敌人战斗力大幅削弱。
不仅如此,我军还挑选狙击手埋伏在敌据点出口处。只要敌人一露头,狙击手就开枪,弹无虚发。敌人闻风丧胆,在内外夹击之下,陷入绝境之中,心理防线也彻底被瓦解。于是,我军在攻坚武器不足的情况下,顺利拿下据点。
“桑墟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展现了‘以弱胜强’的智慧和勇气,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笔。”沭阳县委党史工委党史编纂科科长张远告诉记者,桑墟战斗中的“臭狗阵”战术被新四军大力推广,应用到全国抗日战场上。
令人痛惜的是,在围攻桑墟据点期间,年仅30岁的宋耀南不幸中弹,因伤势过重,最终救治无效牺牲。但是,宋耀南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精神代代传 接力续华章
在沭阳县建发木业制品厂,生产车间内智能化设备隆隆作响,高科技多层板生产线有序运转。
近年来,沭阳县建发木业制品厂充分依托沭阳县“中国板材之乡”的产业优势,逐步发展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木制品制造商。“目前,我们企业配备了8条高科技多层板生产线,年加工单板能力达200万张。”沭阳县建发木业制品厂创办人周东芹说,他希望企业在家乡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能为更多的乡亲提供就业岗位。
在2010年退役返乡创业之前,周东芹是一名空军战士。14年军旅岁月的磨砺,早已让他将红色精神刻在骨子里,并视为一生的信仰。
“铁骨铮铮守边疆,赤心拳拳报家国。虽然退役了,但我依然有中国军人的情怀——进可保家卫国,退可创业报国。”周东芹的话语铿锵有力。作为土生土长的桑墟人,他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两个特殊群体,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一方面,他积极参与关爱老兵行动,5年来累计走访慰问困难老兵47人次,送去慰问金及物资合计18万元,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体面、温暖的晚年。另一方面,他连续5年向桑墟镇九年制学校捐赠助学金,累计7.2万元,并设立“退役军人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为了让红色火种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周东芹还发起了“老兵课堂”活动,组织退役军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军旅故事,受教育师生2000余人次。
红色精神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像周东芹这样的“同行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铺就的道路。2024年年初,依托沭宿海抗日中学旧址实景教育基地,桑墟镇和睦村村民中的文艺爱好者自发成立了梦圆文艺宣传队,将传承红色文化作为宣传的主基调,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自成立以来,梦圆文艺宣传队已开展7场文艺演出,惠及村民1200人次。
“梦圆文艺宣传队队员深度挖掘红色历史,以革命故事为创作源泉,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沉睡的红色记忆焕发新生。”和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亚洲表示,这些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让红色精神在队员的表演中深入人心,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岁月流转,红色精神始终在桑墟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桑墟人,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的使命,将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