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网视
2025年09月14日

别了,纸质车票!

他们珍藏的不仅是行程,更是记忆和爱……


■ 本报记者 徐欢

9月30日以后,铁路纸质报销凭证会全面停用,换成电子发票。这个变化,让很多人想起了和纸质车票有关的日子。不少人在网上晒出自己存的纸质车票,有火车票,也有汽车票,这些车票勾起了我们对背后故事的探索欲望。9月9日,记者专门找了几位喜欢收藏车票的人,听他们讲讲和这些车票相关的回忆和感情。

火车票上的记忆:一张车票就是一段青春

杨乐是土生土长的沭阳县人。2016年,他背着行李从沭阳去北京上大学。2020年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北京工作。

“铁路纸质车票要全面取消”的消息传来,杨乐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沭阳往返北京的青春岁月。对他来说,那些印着“沭阳站—北京站”(或“北京南站”)的纸质车票,早就不是简单的坐车凭证了。它们是寒暑假开始时,揣在口袋里、带着体温的“要回去的信号”;是每年开学前,妈妈帮他仔细放进行李包的“定心丸”;更是他从懵懂学生变成职场新人的成长证明。

杨乐记得,大一第一次一个人坐高铁去北京,手里紧紧攥着纸质车票,反复核对车次和座位号,就怕错过班次。毕业那年,杨乐凭着学生证购买的最后一张从宿迁去北京的优惠车票,他特意夹在了大学毕业证里,心里想着“这是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张‘出门证’”。那些年,每次往返,他都会把车票小心收好,时间长了,就攒了厚厚的一沓。偶尔翻出来,车票上的车次、日期,总能准确让人想起某一堂课、某一次旅行,或是和家人打电话时的牵挂。

杨乐笑着说:“现在出差、回家都用电子票,刷身份证就能走,确实方便。”但想起那些纸质车票,他心里还是会有点怀念。毕竟,那一张张小小的纸片上,藏着他鲜活的青春记忆。

纸质票里的想念:藏着一家人的温暖时光

对宿迁市民袁晶晶来说,家里存的那些宿迁往返南京的纸质车票,就像能打开回忆的钥匙,藏着一家人的想念和团聚的日子。听说纸质车票要成为历史,她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那些带着折痕、印着字的车票,好像突然有了生命,每一张都能让她想起一段具体的事。

“第一次带孩子去南京找孩子爸爸,高铁站里人多,指示牌又复杂,我当时又慌又懵。”袁晶晶回忆,那时候她一手拽着行李,一手牵着到处好奇张望的孩子,因为太紧张,还错过了列车,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

“每次去南京,孩子都特别高兴。一见到爸爸,路上再累也值了。”袁晶晶说,这些车票记下了孩子对爸爸的想念,也见证了一家人团聚的幸福。每张车票背后,都藏着孩子盼着见爸爸的期待,藏着一家人短暂相聚的快乐,是孩子成长中对父爱的渴望,也是家里感情的寄托。

“以后很难再见到纸质车票了,我真的有点舍不得。”袁晶晶说,这些车票早就不是报销用的票据了,而是记录家庭生活、藏着感情的宝贝,串起了孩子的成长和一家人的温暖回忆。

2块钱汽车票:从“坐不起”到“很方便”

“你看这张宿迁到淮阴(现在的淮安市)的车票,当时花了2块多,算是比较贵了。”市民张用贵从收藏册里拿出一沓保存得很好的旧车票,票的边缘还有检票时留下的缺口,这是他第一次坐长途车的证明。

“20世纪80年代,我一个月工资38块,2块多的车票真的很贵。”张用贵回忆,当时去淮阴看三姨,坐的长途车是白色的,车里的硬座椅排得密密麻麻,没有风扇也没有空调。车子走在路上特别颠,发动机声音又大,坐完近3小时的车,全身都疼。

“听说纸质车票要没了,我心里有点感慨,好像丢了点什么。”张用贵说。他虽然舍不得这些旧车票,但也觉得该接受无纸化出行。因为这个变化,正好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得快,普通人要学着跟上时代。

说起现在的交通,张用贵很有感触:“路从石子路变成了柏油路、快速路,车从长途大巴变成了高铁。以前坐大巴去南京要4个多小时,现在高铁2小时就到,又快又舒服。”他觉得,高铁不光让路程变短了,还让宿迁和全国其他大城市的联系更紧密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