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撬动城市出圈
■ 本报记者 史雅琪
11月2日,2025宿迁市“霸王杯”县区足球联赛第五轮比赛火热举行,热爱足球的球员带着“敢拼敢赢”的劲头在绿茵场上热血争锋;5月31日,2025“洋河·梦之蓝”杯宿迁端午龙舟赛激情开赛,赛事现场客流量达9.6万人次,在线观看人数超165万人次;3月30日,2025京东宿迁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宿迁站)鸣枪开跑,1.5万名跑友齐聚宿迁,在“春日最美赛道”上超越自我、争创佳绩……
如今的宿迁,正以体育运动为纽带,将竞技激情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实现从“赛事出彩”到“城市出圈”的跨越式蜕变,书写城市发展新篇章。
赛事IP破圈:
从流量引爆到价值沉淀
今年“迁马”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1.5万个参赛名额引来3万人争抢,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跑友齐聚宿迁,外地跑友人数占比达60%。这场被网友称为“一签难求”的赛事,早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成为城市形象的“移动展厅”。从项王故里景区出发,途经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骆马湖等标志性景点,“春日最美赛道”让竞技场景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
如果说“迁马”的景点联动让赛事有了“颜值”,那么其背后撬动的经济链条,则真正展现了赛事IP的“价值厚度”。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全市累计客流量达301.8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138.8万人次,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综合效益突破3亿元;起跑点5公里范围内酒店全部满房,大部分连锁酒店迎来“连住潮”;市中心商圈客流量达54.6万人次,同比增长18.9%;“云品集市”单日带动消费近千万元,非遗文创等本地特色产品深受游客青睐。跑友凭借参赛号码布就能享受餐饮、购物折扣,“赛事+消费”的联动模式让“一人跑步、全家旅游”的溢出效应充分释放。
在宿迁的赛事IP矩阵中,“迁马”的出圈并非个例,2025“洋河·梦之蓝”杯宿迁端午龙舟赛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水上盛宴”,成为另一张引爆市场的“王牌”。今年端午龙舟赛现场人流量达9.6万人次,30余家平台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165万人次,全网传播量超1亿次,宿迁入选“全国十大看龙舟赛旅游目的地”。这场“水上盛宴”突破了单一赛事的局限,构建起“龙舟+”的融合生态。
正是基于“龙舟+”的融合思路,宿迁以赛事为圆心,巧妙画出了文化与消费的同心圆:名优农特产品市集半天销售额超20万元,楚风汉服秀、投壶射箭等民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比赛当天销售额达660万元,占端午假期总销售额的67%。这种“赛、游、食、展、演、购”的多元布局,让龙舟赛从民俗活动升级为全城狂欢。
业态融合破壁:
从单一产业到生态集群
无论是“迁马”还是端午龙舟赛,其核心逻辑都离不开“赛事搭台、经济唱戏”。宿迁在这一逻辑下,通过政策引导推进体育与多业态融合。《宿迁市培育“嗨在宿迁”服务消费新场景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发展路径。这一思路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消费场景:结合“迁马”启动“嗨在宿迁·春惠焕新消费季”活动,组织商业综合体推出专项优惠举措;端午龙舟赛期间,联动相关商圈开展主题活动,总让利金额超500万元,带动销售额倍数增长。
在多业态融合的版图中,旅游景区与赛事的联动相得益彰。项王故里景区、骆马湖沙滩公园等旅游景区借势推出特色活动,将观赛人群转化为游客;泗洪稻田湿地马拉松、宿迁水美朱海马拉松等赛事则引入自然景观,让“看风景”与“跑赛事”双向赋能。自2024年以来,宿迁累计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近千场次,吸引50余万人次观赛、参赛,实现户外设施经营收入4.7亿元,从业人员近8000人,全方位释放了文旅、住宿、餐饮、零售等市场的消费潜力,体育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如果说赛事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那么体卫融合就是民生福祉的“稳定器”。宿迁创新推出体卫融合“1+1+N”模式,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体系,将健康管理从“治病”向“防病”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1个运动健康小屋,宿迁体育医院、泗洪界集中心卫生院等获评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
体卫融合的落地效果,要通过精准服务不同群体来体现。对此,宿迁精准聚焦不同群体需求。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实施公益筛查5万余人次,开发线上数智平台提供康复指导;面向社区居民组织运动处方师进社区开展活动200余场次,培养专业从业人员100余人次。宿豫区豫新医院设立“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进社区”站点,将运动处方纳入居民健康管理体系,让“运动是最好的良药”成为现实。这种“专业机构+社区站点+数字平台”的服务网络,不仅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水平,还培育了体育健康产业的新增长点。
民生设施筑基:
从空间拓展到活力彰显
不论是高端赛事的IP打造,还是体卫融合的民生服务,都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宿迁以“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为抓手,将运动空间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社区,“嵌入式”健身点配备智能器材,居民扫码即可获得运动指导;在公园,步道与绿地相连,形成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宿迁通过建设“15分钟健身圈”,让体育从“专业行为”变为“生活方式”,为赛事经济培育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社区场景中,宿迁探索“嵌入式”建设模式,将健身设施与居民生活空间深度融合。以宿城区项里街道为例,该街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4个社区打造“口袋健身园”,配备智能漫步机、腰背按摩器等12类器材。如今,4个社区的居民日均运动时长增加了40分钟,健身设施使用率达85%。
公园绿地的功能升级则让运动场景更具包容性。市区古黄河水景公园在篮球场旁增设太极揉推器等健身设施,满足“孩子打球、家长健身”的需求;市区樱飞园创新设置“共享”球架,免费提供球类器材并配备自助照明设施,即便夜幕降临也能满足群众的运动需求;宿豫区运河体育公园不仅设置了足球场、智能健身区,还设置了儿童娱乐区,多样化的设施让人流量持续攀升。
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进一步拓展了运动空间的广度。依托“乐享园林”项目,宿迁建成通湖大道绿道等多条线性运动空间,其中长14公里的通湖大道绿道串联起“口袋公园”与“嵌入式”运动场,安装各类健身游乐设施100余套,解决了周边运动场地短缺的问题。截至目前,宿迁已建成标准化体育公园15座,健身步道总长超过600公里,乡镇体育公园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63平方米。
宿迁还通过实施智慧化改造,让民生体育设施更具吸引力。在骆马湖畔的健身步道旁,每隔500米就有1个智能补给站,配备了太阳能充电设备、应急医疗箱和运动数据显示屏,群众连接蓝牙即可查询运动里程、消耗卡路里等数据;在宿迁市体育运动中心,停车场入口的“智慧导视系统”可实时显示场馆使用情况,引导群众快速找到空闲场地,预约成功率提升至98%。
宿迁的实践证明,体育激活城市活力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定位+生态构建+民生导向”三重逻辑的必然结果。在定位上,宿迁立足“水城”特色与传统文化,打造差异化赛事IP;在生态上,宿迁推动体育与文旅、商业、健康深度融合;在导向上,宿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从“迁马”的3亿元消费到龙舟赛的千万级销售额,从体卫融合的全省推广到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宿迁用实践诠释了“体育强则城市强”的深刻内涵。未来,随着赛事IP持续升级、融合业态不断丰富、民生设施日益完善,体育必将让这座西楚古城在运动的浪潮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