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闻
2025年09月22日

“山河永记——寻访宿迁抗战老兵第十一季”系列报道

陈建:多缝一套军装 前线就多一份力量


■ 本报记者 顾园园 杨群 裴凌曼

9月18日,记者采访沭阳县抗战老兵陈建时,与她相对而坐,安静、微笑成了记者与她沟通的主要状态,老人身上那份稳稳的沉静将记者紧紧包围。

这位老人已经98岁了,白发、瘦小、耳聋,讲话却不疾不徐,言语间透着岁月沉淀的从容。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深深感到:在老人沉静如水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

谈及有关当年参军的故事,在老人的娓娓道来中,一点点展开……

1927年,陈建出生在沭阳县吴集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她的家乡被日军占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陈建记得每到快收粮食的时候,日伪军就进村烧杀抢掠,地里的粮食要么被烧要么被抢,老百姓常常以野菜、树皮果腹。陈建家里很穷,连一张吃饭的桌子都没有,所以每到吃饭时一家人就要端着碗站着吃。一天早晨,陈建正端着碗在墙根吃饭,她的嫂子和几个陌生人跟她站到了一起,说做衣服能赚口吃的,还小声说是给当兵做衣服的,陈建没说话,但看嫂子报名了,就也跟着去了。

那是1945年的春天。

去了之后,陈建才知道,那几个人里有共产党员,她们报名参加的是新四军的部队,除了她和嫂子,还有另外十几个村民一起进了新四军的被服厂,缝制军服,自此,陈建就跟着部队走了。“被服厂把我们编成一个班,缝制衣服、帽子等。”陈建依稀记得当年的工作,手上还摆出了一个缝衣服的动作。就这样,陈建参加了革命,成了一名新四军的女战士。

陈建的小儿子魏心润告诉记者,陈建年轻时经常跟他们讲当年的工作。当时条件极其艰苦,被服厂从老家转移到扬州一带,运输全靠平板车或者牛车,照明全凭汽灯,战士们心里只有一个坚定信念:“多缝一套军装,前线就多一份力量。”他们生产的军装、军帽、棉衣,靠着战士们与村民肩挑手扛,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成为新四军的后勤“生命线”。

战事吃紧时,陈建和战友们每人每天要缝制五套军装,除了完成被服生产任务外,还要学习、出操、站岗。那时,战士们要上前方打仗,天气冷了要穿棉衣。遇到紧急情况,陈建和战友们在屋里缝制衣服,缝好一件,外面的战士就赶紧穿上一件,大家都顾不上休息,只想着能让战士们不挨冻。

1949年1月,陈建所在部队改编,她到了部队兵工厂服役。1950年1月,陈建离开部队,被分配回沭阳县人民医院工作。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陈建忘记了很多东西,但那时每天要缝军服的经历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陈建随手就会摆出穿针引线的动作。

看着母亲,魏心润感慨道:“母亲回到沭阳以后,因为孩子年幼,很快就回家操持家事了,但她一生都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子女,我们都以她为傲。”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