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读·宿迁
2025年09月22日

“那山那水那田”系列报道之二

从“污臭河”到“幸福河” 马陵河水泛清波





■ 本报记者 李宇 韩跃

马陵河是贯穿宿迁老城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曾经长期接纳沿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水质持续恶化,河面漂浮着垃圾杂物,水体发黑发臭,岸边散发着刺鼻异味,成为居民避之不及的“龙须沟”和“生态伤疤”,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更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健康安全,治理迫在眉睫!政府部门经过多方论证,于2014年启动新一轮综合整治,制定了“截污水清、岸绿路通”的治污方针,经过10多年的持续奋斗,这条昔日的“龙须沟”已经蜕变成贯穿城区的一条生态河、景观河。

昔日“龙须沟” 污水横流,成居民心头之痛

“小时候路过马陵河,总得捂着鼻子快步走,那股刺鼻的臭味隔着老远都能闻到,恨不得立刻逃离。”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彭静站在如今水清岸绿的马陵河畔,回忆起往昔仍记忆犹新。曾经,马陵河作为宿迁市区一条主要排污河道,水质长期处于恶化状态,黑臭的河水、漂浮的垃圾,让它成为周边居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点”。

在马陵河边经营书画工作室近12年的陆新波,是河道变迁最直观的“见证者”。“刚在这里开工作室的时候,常听老一辈说马陵河之前也经历过几次改造,但每次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河水依旧又黑又臭,基本没有流动性。”陆新波坦言,起初和客人聊起马陵河,大家都连连摆手拒绝靠近,“所有人都摇头说那地方不能去,臭气熏天的,去了都影响心情,更别说欣赏风景了”。

同样被马陵河恶劣环境困扰的,还有在河边开小卖铺的陈建彬。多年前,他在马陵河旁经营着小卖铺,还在周边小区购置了住房,本想安享生活,却被河道的糟糕环境泼了一盆冷水。“那时候大家的环保意识还不强,附近居民、商户都把马陵河当成‘天然垃圾桶’,垃圾、粪便随手就往河里倒,导致污水四处横流。一到夏天,菜叶子、瓜果壳在河里腐烂发酵,招来成群的蚊蝇,密密麻麻的让人头皮发麻。就连从农村来的亲戚,看到这场景都忍不住皱着眉头说‘这环境也太糟了’。”陈建彬无奈地表示,到了冬天,河道堵塞问题愈发严重,污水经常外溢到路面,行人路过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污水。

宿城区幸福街道新盛社区副主任王飞,对马陵河曾经的状况也印象深刻。他介绍,由于马陵河沿线水系长期不畅,雨污混流问题十分突出,恶劣的环境让不少原本在此经营的商户和居住的居民纷纷选择搬离。“当时整个马陵河沿线,仅剩40余家商户还在苦苦支撑,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光是协调处理与河道环境相关的投诉,就耗费了大量精力,让人十分头疼。”

数据显示,马陵河全长5.2公里,自北向南贯穿宿迁老城区,是区域内重要的排涝河道,承担着汛期防洪排涝的重要职责,其汇水面积达11.6平方公里,沿线居住着约13.8万居民。改善马陵河的生态环境,恢复其应有的生态功能,成为沿线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大事,也是城市发展必须攻克的难题。

攻坚“治污战” 多措并举,破解生态顽疾

群众的期盼,就是城市治理的方向。2014年,宿迁市正式印发《马陵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下定决心启动新一轮马陵河综合整治工程,以“截污水清、岸绿路通”为核心治污方针,誓要啃下这块影响城市形象与群众生活的“硬骨头”。

“污染的表象虽然体现在河里,但问题的根源其实在岸上。要想彻底治好马陵河的‘病’,必须先把污染源彻底摸清。”宿城区河长办工作人员李伟表示,在整治工程启动之初,整治工作小组就将排查污染源作为首要任务,耗时8个月,对马陵河流域范围内的28条市政道路、总长33.6公里的地下管网,以及42个老旧小区、37个单位庭院和1806个沿街门面房的排水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详细排查。经过细致摸排,最终发现144个排口直接向马陵河排放生活污水,这些无序排放的污水,正是导致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源头。

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整治工作小组迅速制定了“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治理方案,从多个维度同步推进整治工作。在内源治理与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整治工作小组累计铺设污水主干管8.6公里,同时对雨污水支管进行补建和改造,总长达13.3公里,从源头切断污水入河的通道;为解决雨天污水溢流问题,新建了3座初期雨水调蓄池,总容量达1.45万吨,有效缓解了汛期雨水与污水混流排放的问题。此外,还完成了2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同步新建28公里以上的雨污水管网,并推进退地还河还绿工程,为河道生态修复腾出更多空间。

在生态修复与水系优化方面,宿迁市通过打通马陵河与中运河的水系连接,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同时配套建设生态湿地,实现每日向马陵河补给清水2万吨,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河道“活”了起来;针对河道内堆积的淤泥污染物,开展了10万立方米清淤工程,并实施4万平方米河道扩挖工程,有效恢复了河道的生态容量,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整治过程中,整治工作小组联合生产厂家研发的“装配式双面叠合板挡土墙”,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为河道治理提供了技术创新范例。

据宿城区河长办业务负责人胡浩介绍,2014年至2017年,宿迁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8.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马陵河综合整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整治工作小组还创新性地融入大量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建设了下凹式绿地、雨水溢流池、雨水花园等设施,让马陵河不仅具备传统的防洪排涝功能,还拥有了“吸水、蓄水、净水”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河道的生态效益。

今朝“幸福河” 景美业兴,化身城市新名片

如今,漫步在马陵河畔,清水潺潺流淌,水面上点缀着翠绿的浮萍,两岸绿植郁郁葱葱,造型别致的白桥横跨河道,一幅灵动秀美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经过整治,马陵河已形成“一河五景”的特色景观格局——城市湿地公园、海绵公园、生态绿廊、精致公园及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沿河岸依次分布,将生态效益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让马陵河成为兼具生态功能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带。

“夏天的时候,河边的荷花开得特别艳,晚上吃完饭,吹着河风在岸边散步,特别舒服。现在的河水也清了很多,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刺鼻的臭味了,每次来都觉得心情特别好。”市民邢程笑着说,如今的马陵河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每天清晨和傍晚,河畔都热闹非凡,老人们悠闲散步、打太极,孩子们在岸边嬉戏玩耍,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随着马陵河环境的改善,陈建彬的小卖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你看这两岸的人行景观道修得多好,还有小桥流水的景致,河里都能看到小鱼在游动,环境变好了,来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之前因为环境差搬走的几个店铺,现在看到这边的变化,都想着搬回来呢。”陈建彬指着不远处新开的特色早点铺、文创小店说,如今的马陵河沿线,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充满了久违的烟火气。

陆新波的书画工作室,也因为马陵河的蜕变而变得“抢手”。“现在经常有外地游客专门来马陵河打卡,沿着河边走一圈,欣赏美景、拍照留念。沿线新开的店铺近20家,涵盖了餐饮、文创、休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街区。”陆新波笑着说,前不久,苏州的几位画友来宿迁做客,看到马陵河的美景后十分惊讶,连连夸赞他“选对了开店的地方”。如今,清澈的河水、摇曳的水草、嬉戏的鱼虾,还有河畔欢快的人群,都成了他笔下的创作素材。“我要通过手中的画笔,把马陵河的美展现给更多人,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宿迁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

王飞提供的一组数据,直观印证了马陵河整治带来的“经济效应”:“现在马陵河沿线的商户已经增加到60多户,比整治前多了近一半。马陵河的改造不仅推动了周边商业、房产、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实实在在地提了上来,大家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凭借出色的整治成效,马陵河综合整治工程先后斩获多项重量级荣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园林工程金奖、江苏省十大环保典型范例、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江苏省首批生态样板河湖第1名等,成为宿迁生态治理的“金字招牌”,也为全国中小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宿迁经验”。

长效“护河策” 智慧管理,守护绿水青山

“三分建、七分管,河道治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想让马陵河长期保持清澈秀美,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胡浩表示,为了巩固整治成果,让马陵河的“好颜值”长久保持,宿迁市创新建立了由区级河长统筹协调、副河长单位分工推进的河长制工作模式,专门设置了马陵河智慧调度指挥中心,并制定出台《马陵河运行管理方案》,实现对马陵河全线的智慧化统一调度管理。

如今,通过马陵河智慧调度指挥中心的实时监测,马陵河的水质、水位、流量等关键数据都能得到精准把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这套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下,马陵河水质全年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真正实现了“长治久清”,成为宿迁市民休闲娱乐、打卡拍照的“网红地”,也成了外地游客感受宿迁生态之美的必到之处。

从人人避之的“污臭河”,到万众青睐的“幸福河”,马陵河的华丽蜕变,不仅是宿迁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典范。展望未来,宿迁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两山”理念,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新举措,全力推动更多曾经的“问题河道”变身“生态景观河”,让“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底色更浓、颜值更高、内涵更丰富,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