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读·宿迁
2025年09月24日

“那山那水那田”系列报道之三

新庄镇:从“绿色累赘”到“生态样板” 杉荷田园唱响农旅牧歌




■ 本报记者 李宇

曾经,宿豫区新庄镇深陷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从“守着池杉林叹气”的迷茫,到“田成方、荷藕香”的转型探索,再到如今“杉荷映碧水,农旅共兴旺”的繁荣景象,走出了一条从“生存”到“生态”再到“生机”的蝶变之路。新庄镇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写照。

昔日困局

池杉成“累赘”,群众盼增收

初秋时节,走进新庄镇杉荷园景区,池杉青翠挺拔,枝叶倒映在澄澈水面,宛如一幅梦幻的画卷。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池杉林曾是村民眼中“砍了可惜、留着无用”的“绿色累赘”。这片池杉林的故事,正是新庄镇从困局走向新生的生动缩影。

漫步杉荷园景区,清风拂过荷塘,送来阵阵清香。林间栈道上游客络绎不绝,新庄镇的生态蝶变“密码”,就藏在杉荷园景区核心区这片40多亩的池杉林中。

20世纪70年代,新庄公社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种植速生丰产林。“这片林子是当年知青下放插队时栽的。栽树时要挖成沟,纵横成行,树沟的宽窄是1米乘80厘米。本指望到20世纪90年代能树木成材卖点钱,可哪知道那时候木材又不值钱了。年轻人回来都直叹气,觉得守着这片林子没有指望。”新庄镇原振友村党委副书记黄秀学回忆道,新庄镇长期受困于传统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原振友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生态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产业结构又跟不上发展步伐,“富起来”成了当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以前,我们农民只会种点水稻、小麦,一亩地一年收益只有几百元钱,都是辛苦钱。”新庄镇振友社区(原振友村)居民陈辉道出了曾经的无奈。

转型探索

借“杉荷”破局,农旅融合起步

当池杉林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包袱”时,一场生态探索在这片林地的角落悄然拉开序幕。

2013年,新庄镇依托池杉林和千亩荷藕资源,下定决心打造杉荷园景区,试水农业旅游。退伍军人施俊山带着军人的果敢返乡创业,在新庄镇流转600亩土地种植莲藕。

“施俊山大哥带着我们一起干。那会,我们觉得池杉、荷塘是咱们最大的‘生态本钱’,发展思路是农业特色种植加旅游休闲观光,后来又成立了江苏杉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提升品牌价值。”江苏杉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主管韩洪山说。

2015年,杉荷园景区正式开放,尝到甜头的施俊山信心大增,又将莲藕种植面积扩大到1700亩。与此同时,“杉荷园莲藕”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宿豫区现代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从打造采摘园到办荷花节,施大哥带着我们一步步摸索,把‘看林子’变成‘逛景区’。现在杉荷园景区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韩洪山笑着说。

在施俊山带动下,新庄镇的莲藕产业不断壮大。“新庄镇的莲藕种植面积最高峰时突破1.6万亩,先后对300余名村民开展义务网络培训,帮助杉荷园景区周边居民在网络上销售种苗和农产品近1000万元。江苏杉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周边80余名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振友社区党委书记茆长亮说。

施俊山的成功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在新庄镇生根发芽,推动了全镇的产业变革。振友社区借着莲藕产业的东风,成功“脱贫摘帽”,一跃成为全市脱贫示范村,新庄镇也被列为宿迁首批生态经济示范镇。但这并非新庄镇生态发展故事的终点,恰恰是另一段征程的起点,一场从“守绿”到“兴绿”的深度实践,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全面铺开。

深化发展

土地整治赋能,科技助力农业

2021年,新庄镇迎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这一重要契机。该镇以“破”解困、以“立”谋兴,直击耕地细碎化、建设用地无序化、生态质量不高等痛点,通过“小田变大田”整合碎片化土地,腾退低效空间,新增1560亩耕地,构建2万亩莲藕、2万亩籼米、1万亩设施果蔬的“221”农业新格局,做优莲藕、籼米、果蔬三大产业,让整治成果转化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双重红利。

在新庄镇籼米基地,处处可见“种地黑科技”。田里埋着实时监测的墒情传感器,架着精准的虫情监测仪。工作人员佩戴的病虫害AR智能测报仪更是“神器”,能自动识别计数,实时监测稻飞虱等病虫。所有数据形成“信息流”,传送到籼米智慧调度中心,让每一寸土地的状况都被精准掌握。

“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可以实现‘一增两减’的目标。每亩水稻增产达10%,人工成本减少约40%,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减少约15%。新庄镇22个家庭农场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产品销售,实现优种、优管、优销。”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戴光远说。

科技赋能让农业效益大幅提升。“新庄镇粮食产能逐年提升,土地真正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新庄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倪绍山说。

生态经济“双丰收”,人民更幸福

全面蝶变

产业兴旺的同时,新庄镇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该镇整治生态河道9公里,清淤排水沟7.2公里,种植树木1.9万株,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3.01%。

整治“空心村”腾出了920亩建设用地,新庄镇因地制宜,先后建成小河西特色民宿、袁家村・宿迁印象、安徒生童话乐园等旅游项目,打造精品乡村生态旅游区。2024年,该镇各旅游项目共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

旅游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一个月能收入三四万元,还方便带孩子。”在袁家村・宿迁印象经营牛肉面店铺的朱莉笑着说。

“2024年,我们景区大大小小活动办了40多场,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超过100人。”袁家村・宿迁印象运营负责人张飞说。

农房改善让90%以上的群众实现了“优居”,“15分钟生活圈”涵盖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振友社区获评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个社区先后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24年,新庄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8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390万元。

“夏天看荷花,冬天摘草莓,城里的亲戚到我们这里都羡慕。”新庄镇朱瓦社区居民徐树的话语满是自豪。

对于未来发展,新庄镇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会继续践行‘两山’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以杉荷园景区、袁家村・宿迁印象等项目为依托,继续打造集休闲采摘、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同时,持续聚焦品牌升级,加快袁家村・宿迁印象二期、三期项目建设,精心开发精品线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新庄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王萌说。

曾经的“绿色累赘”蜕变为如今的“生态样板”,新庄镇的变迁让人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惠及民生的幸福财富。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这座小镇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